一、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工作,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中医药为保护全市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市中医医院16家(含民营中医医院11家),其中三甲中医院1家、3级中医院1家、2级中医院5家。全市中医类医院床位数5405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1.08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2277人,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6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128%、181%。2020年全市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172.8万,出院人数20.4万,分别比2015年增长56.8%和69.4%。所有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中医临床科室,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中西医结合救治全覆盖,中成药100%应用,95%以上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了中药汤剂,总有效率达93%以上,所有108名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死亡。中医药全面介入救治工作后,收到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减轻症状、缩短疗程、防止嬗变、有利康复四方面,为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多次报道了我市的中医药抗疫工作。
中医药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20年,全市中医类医院人员达4074人,比2015年增长62.7%,拥有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2人、省名中医8人、省基层名中医7人、市级名中医42人。建立国家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6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7个。
中医药改革持续深化。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列入深化医改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各县中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覆盖210万人口,形成了“既有紧密合作、又有适度竞争,既有综合医院、又有中医医院,既有医疗、又有预防”的县域医共体模式。推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遴选腰痛病、项痹病等14个中医病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日间病房按病种付费,同时对纳入单病种付费的中医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保障。
中医药健康服务不断拓展。亳州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单位,遴选确定4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各中医院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新形势,全市二级以上中医院老年病科、治未病科、康复科设置比例达到100%。糖尿病、高血压等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建设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中医药特色鲜明、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慢病健康管理模式。
中药产业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121.3万亩、占全省的55.3%,规模化种植面积30.5万亩。中医药制造业产值352.2亿元、增长10.3%,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达326.9亿元,增长12.5%。中药饮片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中药材交易总额达1060亿元,占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总交易量的20%,其中线下交易额787.4亿元,是国家认定的中药材价格指数发布中心。中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我市中药配方颗粒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选作抗疫药物;济人药业中药配方颗粒获批进入德国主要城市药房销售、是唯一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的配方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成为英国政府“创新英国”全球第一个立项资助的中药。
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提请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印发了《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市政府建立了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中医药发展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各县区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加大“一法一条例”普法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更加理解和认同,从需求侧有力拉动了中医药服务供给。
(二)发展形势
当前,中医药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将中医药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做出顶层设计,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亳州作为华佗故里、中华药都,历史积淀深厚,“北华佗”影响深远,市委市政府对中医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向多样化、差异化转变,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在推动健康亳州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市中医药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短缺,布局不均衡;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不稳定;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不够完善,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具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主动对接长三角,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高品质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北华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预防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造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强省。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中医药资源共享,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坚持遵循规律。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将传承创新贯穿于中医药发展全过程,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加快优势学科专科培育,弘扬安徽中医药文化,推进“北华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保障措施,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资源共享、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强化部门横向协作、区域联动,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联合发展,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发展,形成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合力。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医药健康产业活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文化供给更加丰富,中医药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医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立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1个全国中医特色重点医院、1个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3家“三甲”中医医院、2家三级中医医院,力争2所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进入全国200强;创建10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优势)专科,20个以上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争取在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上有所突破;万人口中医床位数和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中医总诊疗人次和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和增速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2主要发展指标
主要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性质 |
1.中医医疗机构数(个) |
177 |
233 |
预期性 |
2.中医医院数(个) |
16 |
18 |
预期性 |
3.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
0.88 |
1 |
预期性 |
4.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0.43 |
0.62 |
预期性 |
5.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人) |
0.31 |
0.79 |
预期性 |
6.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55.5 |
60 |
预期性 |
7.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 |
100 |
100 |
预期性 |
8.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 |
100 |
100 |
约束性 |
9.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的比例(%) |
80 |
100 |
预期性 |
10.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覆盖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11.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 |
300 |
380 |
预期性 |
12.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 |
100 |
100 |
预期性 |
13.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 |
100 |
100 |
预期性 |
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的比例(%) |
100 |
100 |
预期性 |
15.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
16.68 |
25 |
预期性 |
16.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亿元) |
1100 |
2000 |
预期性 |
二、发展高质量中医药服务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巩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以全国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100%二级甲等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其中,二级甲等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占标准床位的比例不低于5%。实现100%的县区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
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支持市中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支持县区中医院创建“三甲 ”、三级中医院,支持省市共建“北华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鼓励三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立国际医疗部,开展特需医疗服务。
促进社会办中医。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骨伤、老年病、护理院和医养结合等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支持中医药企业联合中医医疗机构和名医团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华佗名医堂,支持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岐黄学者和民间名中医等入驻名医堂,鼓励连锁经营,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
专栏1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
1.国家级平台建设。建设1个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华佗名医堂,争取建设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 2.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建成1个省级中医医疗中心。 4.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省市共建华佗医学传承创新中心。 5.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支持100%的县区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其中2个创建“三甲”中医院。 6.市、县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市中医院完成2期工程建设,涡阳县中医院完成3期工程建设,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完成新院迁建任务。市中医院、各县区中医院谋划新院工程,谋划医养结合项目建设。 |
(二)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加强针灸、推拿、骨伤、肛肠、妇科、儿科、皮肤、脑病、肺病、肝病等优势(特色)专科建设,提升肝豆病、慢阻肺、糖尿病等重点病种诊疗能力。筛选一批中医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并推广应用。严格中药药事管理,促进合理使用中药。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
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市、县二级中医药康复服务网络。支持市级中医院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所有公立中医医院设立康复科。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中医康复方案,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全市所有公立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治未病服务,规范设立治未病服务项目,支持在医疗机构中推广中医治未病技术和方法,支持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推进以糖尿病、高血压等为重点的个体化、精准化、智能化中医药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提升“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治。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全面推广“银针行动”和“十病十方”。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10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所有县区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
促进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聚焦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组建中西医结合诊疗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
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推广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和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提升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疾病的能力与水平。
专栏2 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
1.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争创1个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2.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争创2个以上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2个省级优势专科、2个省级特色专科。 3..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所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1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4.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推广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普及“银针行动”和“十病十方”。 5.康复服务能力建设。争创1个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 6.中医药健康管理。0—36个月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5%和75%。 |
(三)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在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视发挥中医药疫病防治和应对不明原因疾病的独特优势,早期干预、全程介入、全面覆盖。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市级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市级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完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协同机制。
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争取建设省级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救治基地。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全部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加强公立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相关科室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中医药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推动三级中医医院提高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服务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设置感染病科、急诊科、呼吸科等。
专栏3 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建设 |
1.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争取建设1个省级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救治基地和1个区域性救治基地。 2.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组建1支省级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
三、促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四)推动“北华佗”传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开展华佗医学文献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流派传承的挖掘整理与数字化、影像化记录以及活态传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应用。加强基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循证研究,组织重大、疑难、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科技攻关。挖掘华佗医学在脑病、肺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方面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开展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民间验方、院内制剂的研发。重点支持儿童用中成药和优势病种院内制剂的中药新药开发。在公立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科或专长医师特设岗位,促进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五)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平台
整合现有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多学科综合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中医药类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华佗中医药研究院。配合做好中医脑病、中医肺病、中医骨伤、针灸等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能力建设。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中医药创新联合体。
(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协同创新,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支持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加强协作、共享资源,促进成果转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团队组建等方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支持中医药重大项目建设。
专栏4 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项目 |
1.省级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新增3家省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3.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修缮保护10部收藏存世的华佗医学等古籍。完成5部古典医籍的数字化和10名国家、省、市名中医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的整理总结和影像化记录。 |
四、建设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七)提升中医药教育水平
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打造一批中医药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实施卓越师资培养计划,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开展中医药本科教育。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能力建设,争创1个标准化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基地。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应用型中医药类专业,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
(八)建设高水平人才团队
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设立院士、国医大师、名医工作站(室),建立中医药优势学科联盟,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高层次创新团队。加强名中医人才梯队建设,强化活态传承和流派传承,做强领军人才、传承人才、骨干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团队。柔性引进沪苏浙等地名中医在我省建设“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支持建设国医大师、名中医、名中药师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传承推广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九)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建立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立中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比例不低于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不低于25%。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达到0.79人。
(十)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完善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采取订单定向、招募招聘、属地委培、退休返聘等方式充实基层力量,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保证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设立基层特岗人才引进项目,鼓励退休中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全日制本科且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人员到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工作,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面试考察直接录用。鼓励中医(专长)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十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探索建立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长效机制,建立名中医定期评选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名中医表彰活动。对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专栏5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
1.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建设。培养5名领军人才、10名高水平传承人才、20名省名中医、30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 2.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招录100名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培训100名中医全科(助理)医师(含转岗培训)。 3.西学中人才培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20名,培养两年期西学中骨干人才200名。 4.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建设5个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传承工作室,5个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2个省级流派传承工作室,10个省名中医工作室。 |
五、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十二)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中药农业。组建中药材研究机构,系统开展道地与优势中药材品种的选育、提纯复壮、组培脱毒、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等专题研究,以及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研究。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建设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开展品种、质量、资源挖掘与创新。建设组培繁育中心,扶持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优良品种,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加快推进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保护道地中药材品种,培育亳药品牌。制定和推广中药材绿色生产操作规程,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按照中药材种植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要求,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按照道地药材的地域性,鼓励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中药材生产基地。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规模,提高中药材质量,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大宗、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推进国家级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中药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鼓励在乡镇、种植专业村、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一批质量可追溯并符合环保要求的地产药材初加工(趁鲜加工)项目。依托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集约化种植中药材。扩大中药材种植保险覆盖面,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提升中药制造业能级。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优势、创新优势、开放优势、资本优势,以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依托,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和精准引智,吸引更多资本来我市投资中成药制造、配方颗粒生产和中药提取等项目,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中医药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努力打造中医药产业长三角转移集聚区。实施《亳州市支持药品研发及生产经营若干政策》等产业扶持政策,支持药品研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引进和培育,引进和培育有影响力的大品种、大品牌、大企业。支持中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药产业集团,培育中药上市企业。引导支持中药饮片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深度挖掘传统炮制工艺,建设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积极发展精制饮片、直接口服饮片、破壁饮片等产品。建立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探索中药饮片净制、切制委托生产试点。引导支持开发药食两用、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延伸产品。推进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研究,积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扩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范围,支持配方颗粒试点企业扩大试点品种和试点医院。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中医药老字号,支持中药新药研发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培育亳产中药品牌。建设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发展特色中药制剂,鼓励调剂使用。加大经典名方、民间验方的研发力度,通过院企合作,实现名方向名药的转化。推广“智慧中药房”,加强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中药制造水平。
做活中药流通贸易。完善传统交易市场功能,着力推进各类中药材专业市场、种子种苗市场等各类交易市场的设施升级、特色培育、专业化经营。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市场,支持第三方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独立中药材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重点推动现有电商平台的能力提升,积极引进国内中药材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支持中药材企业和商户运用第三方平台开展中药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商户建立本企业的网络销售平台,推动中药材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服务优质、运作高效的物流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仓储基地和配送中心,积极争取把我市列入全国中药材战略物资储备基地,着力打造面向全球的中医药商贸流通平台。探索发展期货市场等无形市场。建立中药材产地准出管理、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和流通管理。支持企业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皖药产品品牌连锁店。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第三方质量检测平台建设,构建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布局建设集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
数字化赋能“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支持建设中药材大数据中心,建立“互联网+中医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药服务和贸易。提升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功能,建设全国性中药材信息中心,完善中药材价格指数发布体系,打造全国中药材价格变化的“风向标”,推动建立中药材期货市场。支持中药材网上交易,推进中药材商品规格、信息编码、仓储物流等行业标准化,打造道地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协同的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
专栏6 中药产业转型发展 |
1.中药资源保护。培育10个中药材种苗示范企业,建设10个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2.“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10个“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 3.中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2个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园区)。 4.中药大品种。培育5个以上产值过5亿元的中药大品种、3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 5.中药大企业。培育10个以上规模过10亿的企业。 |
(十三)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养生保健机构提供规范技术支持,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连锁发展、做大做强。大力开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产品。推广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供与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开展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鼓励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向社区、农村、家庭下沉。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新业态,打造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整合中医药资源和生态资源,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医、养、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亳州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大力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服务品牌。面向长三角,整合中医药、文化和旅游等资源,促进要素集聚,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
发展中医药健康产品。以亳产道地、大宗药材为基源,开发药食两用产品、中药饮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研发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杀菌(虫)剂等系列延伸产品。开发中医四诊仪、体质辨识仪、仿真推拿仪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鼓励研制适于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可穿戴设备及相关辅助用具,推动中医药健康产品市场化。
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
(十四)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强化中医经典、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以临床水平和工作实绩为导向健全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中医药人才分类评价。优化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创新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等评价形式,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激励机制。
(十五)推进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
充分发挥综合医改试点平台作用,以完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为重点,在政策机制协同、服务模式创新、居民健康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医养文旅融合发展和中医治未病慢病健康管理等试点建设,争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十六)加强中医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
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均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础薄弱的由三级中医医院实行“技术+管理”双下沉支持,属地政府给予政策保障。支持综合医院县域医共体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基础薄弱的可以联合中医医院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联体,发挥治未病优势,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推动糖尿病、高血压等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建设。
(十七)完善中医药医保政策
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遴选和发布中医优势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保障。扩大中医单病种付费、中医优势病种按床日付费和日间中医医疗服务按病种付费范围。一般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中医医疗服务发展,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调动中医医务人员积极性。支持保险公司与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
专栏7 中医药改革项目 |
1.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创建。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2.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2.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5个中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人口达到30%以上。 3.专科联盟建设。建设3个中医药慢病健康管理联盟和10个中医药专科联盟。 |
七、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
(十八)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使中医药成为群众健康促进的行动自觉和文化自觉。支持市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在全市建设5个以上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健康城镇建设,争取兴建中医药文化一条街和主题公园。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建设中医药文化精品课程。深入挖掘全市中医名家、学术流派等中医药文化资源,宣传华佗医学等亳州特色中医药文化品牌,组织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加强中医药科普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促进中医药与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新兴文化业态融合发展。
(十九)促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中医药领域医、教、研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依托长三角地区中医药高校、研究机构和学(协)会,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平台。支持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共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中医药质控合作和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联盟建设。推动中药饮片炮制等标准规范共享互认。依托长三角自然人文等优质资源,彰显中医药文化内涵,发展中医药生态、文化、健康旅游,打造长三角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二十)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
扩大与欧盟及港澳台地区中医药科技人文交流和项目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借助海外孔子学院,支持中医药院校开展多层次合作办学,通过学术访问、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中医药夏令营等多种形式,扩大海外留学生规模。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援外医疗中的作用,提升安徽中医药海外影响力。
(二十一)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
发挥我市中医药传统优势,依托世界中医药大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等会展平台,推介亳州中医药产品。鼓励优秀中医药机构和企业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服务出口基地、中药材出口贸易基地。支持市内中医药企业外向发展,推动亳产中药大品种和配方颗粒在欧盟等海外市场注册销售。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提升亳州中医药机构互联网跨境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专栏8 中医药文化与开放发展项目 |
1.中医药文化传播。建设1所省中医药博物馆和1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支持保护10个中医药文化非遗重点项目。 2.中医药海外中心。支持建设2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3.长三角专科联盟。牵头组建3个长三角中医专科专病联盟。 |
八、加强中医药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二十二)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
加强安徽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升级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与智医助理实现对接。落实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推进中医医院及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规范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公立中医院间信息共享,努力实现公立中医院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认。建立省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到2025年,三甲中医医院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5级以上,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达到4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智慧医院覆盖率达50%以上。
(二十三)发展智慧中医医疗服务
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促进“互联网+中医药”新业态发展。推动三级以上中医院全面建设互联网中医院,积极提供健康咨询、远程会诊,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和居家健康管理等智能化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系统开发与应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享有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加强中医药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工作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高效协同推进。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制度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党的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二)健全要素保障
各县区政府要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立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引导政府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中医药健康产业。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中医药领域重点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三)强化评估实施
落实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保障,完善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中医药发展工作机制,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相应的过程监测、评价评估和督查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四)注重宣传引导
各县区要大力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成效,使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理解中医药、支持中医药。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宣传和科学引导,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典型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24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12313号-1
主办单位: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联系方式:0558-5121719
网站标识码:3416000007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