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600734973979K/202409-00017 | 组配分类 | 乡村振兴 |
发布机构 |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三农 / 意见 |
有效性 | 有效 | 关键词 | 无 |
名称 | 中共亳州市委、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4-09-09 | 发布日期 | 2024-09-09 |
中共亳州市委 亳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坚定不移走好“六个之路”,深入实施“六一战略”,围绕“中药、白酒、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以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勇当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排头兵,勇当农业强省建设的先行市,努力实现“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
二、全力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决扛稳粮食主产区责任,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11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3.64亿斤以上。制定亳州市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以大面积提高单产为重心,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六大工程,加快推进谯城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比超80%。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力发展设施蔬果生产。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继续实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落实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发展道地药材、肉牛、设施蔬果等特色农产品保险。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11.3万亩。示范推广“粮经套种”模式,因地制宜推动中药材种植。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化监管。
(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长牙齿”硬措施,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不低于876.08万亩、775.25万亩。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以补定占”。落实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完善后续管护和再评价机制。抓好酸化耕地治理,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扎实开展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年度任务,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促进农田变良田。实施中小河流系统治理3条,推进蒙城县太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健全建后长效管护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四)搭建农业对外合作开放平台。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完善农业投资项目库。围绕中药材、花茶、白酒等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落实农业外向型人才培育项目。加大农产品走私打击力度。
(五)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落实粮食机收减损措施,确保机收平均损失率在2%以内。推进安全储粮,应用绿色仓储技术改造升级仓容2万吨以上。推进粮食适度加工。倡导健康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三、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切实提高科技为农服务水平
(六)加快推动农业科技研发应用。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统筹创新资源,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探索以乡镇为服务单元组建科技特派团,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七)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开展“亳勃种业”行动,培育壮大优势种业企业,支持种业“保、育、繁、推、服”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强抗病虫害品种选育。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和更新换代。支持涡阳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和蒙城县省级小麦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八)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提升中药材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水平。探索实行与作业量挂钩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兑付方式,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7%。
(九)深入推进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新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4个。深化推进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建设,推广运用肉牛养殖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探索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工作,将符合条件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等人员范围进行救助帮扶。
(十一)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联农带农,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规范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消费帮扶提升行动。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继续稳定在16万人以上。
(十二)加强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落实县域结对帮扶工作,推动帮扶措施落地见效。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成果专项行动,着力增强易地搬迁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推进领导联系帮扶、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工作。加强社会力量帮扶。
五、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十三)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推进《亳州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实施规划》,大力建设一批粮油、畜禽、蔬果、中药材等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创建省级示范基地4个以上。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达1330亿元。实施“皖美农品”行动。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0个以上。打造“产品专选、价格专享、渠道专供、活动专有”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十四)推动肉牛振兴计划。推进《亳州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加大肉牛良种引进、扩繁、推广力度,着力构建“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繁育基地”的肉牛良繁体系。加强皖北黄牛等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和选育力度。实施“三七百”计划,示范推广“园区+公司+农户+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场床一体化”绿色养殖模式、“牧光互补”生态循环模式,力争肉牛饲养量达25万头,促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落实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一批肉牛生鲜屠宰、精深加工项目,打响亳州肉牛品牌。
(十五)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高地,推出精品旅游线路5条,打造精品主题村4个、特色美食村6个、旅游风景道2条、“后备箱”工程基地5家。实施民宿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精品民宿4家。把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与优质农产品结合起来,推出一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力争旅游年接待游客3850万人次,总收入达315亿元。
(十六)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县乡村统仓共配新模式,稳定运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550个以上。加快建设蒙城县省级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水平。深化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开展电商示范创建。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十七)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千方百计扩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力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同步增长。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25万人次,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监测。推行农民工工资支付标准化管理。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实现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推动稳岗纾困、惠农支农等政策落实。
六、扎实推进 “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八)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分类编制村庄规划。乡镇和村庄规划允许“留白”。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科学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以试点为基础,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十九)加强精品示范村和中心村建设。坚持分类建设、从容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每年以行政村为单位或跨区联片谋划储备市级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15个;新建精品示范村8个、省级中心村50个左右、美丽宜居自然村庄487个,着力打造一批彰显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2023年度9个精品示范村和37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做好已建成的436个省级中心村全面评估工作,巩固提升建设成效。
(二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造提升农村户厕2万户。健全“一站两体系”管护机制,推进省级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提升县示范创建。扎实开展“十查看十提升”村庄清洁行动,引导农户做到“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增强农户内生动力。健全“农户集中投放、服务企业收运、县区统一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完善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完成6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突出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消除农村黑臭水体484个以上。
(二十一)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完成156万人地下水水源替换年度任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推进县域城乡供水统一管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98.5%。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户均配变容量提高到3.2千伏安。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充电桩乡镇和精品示范村全覆盖。开展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改造危桥19座,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000公里,完成490户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
(二十二)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动态达标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落实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村医比例提高至40%。持续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实现村级医保经办服务全覆盖。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敬老院有序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发展结对搭伙、邻里互助等农村老年助餐模式,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落实生育补贴政策,优化生育环境。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和关心关爱服务。
(二十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兽药减量增效,农药使用量较基期实现负增长。加强秸秆、畜禽粪污收集、贮存、转运设施建设,力争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稳定在95%、90%以上,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84%、83%以上。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抓好蒙城县芡河鳜鱼青虾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持续巩固禁渔成效。落实绿美江淮行动,拓展国土绿化空间,完成人工造林2400亩、森林抚育6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庇护耕地面积60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村庄28个。推进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强化古树名木保护修复。落实《亳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依法依规加强湿地保护管理。
(二十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县域主导产业错位发展。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域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实施特色小镇提升行动。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加强乡镇市政、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资源下沉。探索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模式。完善提升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七、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二十五)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新时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分层分类对乡村干部全覆盖培训,依托党校分期分批培训农村党员,提升抓乡村振兴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完善村级议事协商目录。落实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每村培育不少于2名,优化关爱激励措施。开展第九批选派干部轮换工作,优化驻村管理服务。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监督与村党组织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有效衔接,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协作区、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作用,惩治“蝇贪蚁腐”,持续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赋予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工作考核权、任免建议权,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健全镇村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
(二十六)持续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深入挖掘亳州中医药、白酒、老庄、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底蕴,让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送戏进万村”1300场以上,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20个。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亳州庆祝活动、支持开展“四季村晚”“和美乡村”篮球赛、广场舞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二十七)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爱心超市”“振风超市”等积分制模式,推行新风堂、木兰讲堂等做法,在全市打造移风易俗示范点4个。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加大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厚葬薄养等重点领域引导力度。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好人安徽”品牌建设。持续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宣传,评选“最美家庭”,引导群众践行好家训、弘扬好家风。
(二十八)持续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培育推广“四季菜单 暖心走访”“治未病”工作法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品牌,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严防发生恶性刑事案件。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扎实开展“平安夜巡”、反电诈宣传、农村赌博违法犯罪“清风2024”专项行动等,依法打击处置农村邪教及非法宗教活动,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健全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村组视频监控全覆盖。深化农村道路交通、燃气、消防、渔船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发挥乡镇消防安全委员会作用,强化消防工作站建设,建强87支乡镇级救援队伍。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00个以上,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0个以上,促进法治乡村高质量发展。
八、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十九)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牢牢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制定《亳州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等基本原则,全面完成2024年二轮延包工作。全面开展延包合同网签。依法维护外嫁女等特殊群体土地承包权益。
(三十)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产业联盟、新农人协会等平台桥梁作用,示范推广股权联盟等规模经营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做到生产组织化、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稳定在3.5万个、2.5万个左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达325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130个,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三十一)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工作,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占比提高到92%以上。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两清理两利用”行动,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全市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30%。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监管,完成40个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依法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推深做实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工作,高质量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任务落实举措。持续深化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等综合改革。
九、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十二)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特别是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责,切实发挥“五大振兴”专项小组作用。建立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长效机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开展“四个服务”,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践行“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突出实绩实效导向,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按规定开展乡村振兴表扬激励。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亳州故事。
(三十三)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9.8%。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广“银保担”合作模式,加大对粮食、肉牛、药材、“千万工程”、绿色食品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推动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基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索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奖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十四)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继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评选,按规定给予补贴。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推进《亳州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常态化开展“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500人。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3100人以上。实施乡村工匠“千师万匠”培育工程,筛选推荐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候选对象30名左右。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推进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探索县乡村医院“编共体”建设。探索开展“乡编村用”工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