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亳州市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
亳发改社会〔2022〕13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亳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亳州市教育局
亳州市公安局 亳州市民政局
亳州市司法局 亳州市财政局
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亳州市农业农村局 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亳州市统计局 亳州市医疗保障局
亳州市妇女联合会 亳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2022年4月24日
目 录
专栏目录
专栏 1 “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1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十四五”时期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动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发展,对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公民生存和发展需要,运用法定权利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特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政府承担兜底保障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责任。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规范服务质量,实现大多数公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生活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相关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依据《安徽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明确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十四五”时期促进我市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我市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民生支出显著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2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75%,获批全国第二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数5.88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2.27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09%,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启动实施,成功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建成各类文化场馆14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654个,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建成各类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中心等设施35个,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96%。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养老机构总数191家、床位3341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5.2张,社区养老服务用房40768万平米,基本养老参保率96.3%,建成4家省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农村敬老院集成改革入选“2019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城镇新增就业30.2万人。社会服务兜底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100%。
城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向农村和公共服务发展薄弱地区倾斜,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基层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政策全面落实,建设乡村智慧学校520所,“无校籍管理”改革工作入选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案例。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医疗有保障专项行动顺利开展,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97%,“村村通”广播自然村通响率95%。城乡体育设施持续完善,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筹,低保标准提高至628元/人/月。
生活服务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健康旅游论坛,荣获“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城市”“中国研学旅行最佳目的地”等称号。202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39.37亿元,增幅位列全省第2。医养结合有序推进,全市医养结合机构112家,护理型床位占比32%。“互联网+公共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建成“我家亳州”APP,实施“金保”工程,公共服务朝数字化、多元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20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3年,人均预期寿命77.8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6.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09%,改造棚户区住房13.01万套、农村危房5.7万户、老旧小区86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基本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公共服务发展更加优质。
专栏 1 “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领域 |
指 标 |
单位 |
“十三五”目标 |
2020年实际 |
基本公共教育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5 |
95.38 |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区的比例 |
% |
100 |
100 |
|
基本劳动就业创业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15] |
[30.2] |
就业技能培训 |
万人次 |
[7.5] |
[17.37] |
|
基本社会保险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5 |
96.3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9 |
99.09 |
|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 |
孕产妇死亡率 |
/10万 |
<18 |
8.08 |
婴儿死亡率 |
‰ |
<7 |
2.59 |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 |
<7 |
4.1 |
|
基本社会服务 |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
张 |
45 |
45.2 |
其中: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 |
% |
30 |
32 |
|
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 |
% |
50 |
56.7 |
|
基本住房保障 |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
万套 |
[11] |
[13.01] |
农村危房改造 |
户 |
[26993] |
[57000] |
|
基本公共文化体育 |
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 |
万人次 |
100 |
200.4 |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 |
万人次 |
150 |
234 |
|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 |
>99 |
100 |
|
国民综合阅读率 |
% |
82 |
- |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 |
36.2 |
48.1 |
|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
% |
100 |
100 |
残疾人托养机构服务能力 |
千人/年 |
5 |
- |
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十四五”时期,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发展阶段推动公共服务提质发展。国家、省对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双招双引”深入推进,我市“六一战略”全面实施,高站位打造“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明确公共服务发展目标、主要方向和任务举措,将在更高层次上激发公共服务市场活力,拓展生活服务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专业人才集聚,有利于我市整体提升公共服务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优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区域一体化促进公共服务开放发展。国家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中原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皖北“四化同步”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市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更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引进与合作,在公共服务各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布局重大项目、开拓发展空间、弥补发展不足,提升我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在全人群、全区域范围内优质均衡发展。
新技术应用赋能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亳州”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社保、智慧文旅等智慧服务取得实质性突破,必将推动供给方式不断优化、服务业态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更加丰富,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精准化、普惠化。
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公共服务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现有民生保障短板较多,公共服务投入将持续增加,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存在不确定性,财力支撑力度相对有限。二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解决好“一老一小”保障问题面临更大压力。四是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相比存在差距。我市亟需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正确把握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服务发展的优势作用,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政府主导、保障基本。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兜底保障职责,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立足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水平。
多元参与、扩大供给。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协会商会、公益团体等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
创新服务、提升质量。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创新服务提供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拓展生活服务发展空间,创新推动公共服务发展提质扩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考虑群众基本民生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既积极而为切实履行保基本职责,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又不超越发展阶段,关注回应群众呼声,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推动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到2025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和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全面落实,标准化手段普及应用,逐步实现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财力有保障,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持续缩小。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供给主体更加多元、服务体验不断改善,逐步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幸福亳州”。
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蓬勃发展。个性化、高端化服务供给业态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持续优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逐步形成,供给体系对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的适配性明显增强,生活服务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专栏 2 “十四五”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主要指标
类 别 |
指 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 性 |
幼有所育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0.848 |
3.4 |
预期性 |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覆盖率(%) |
应保尽保 |
应保尽保 |
约束性 |
|
学有所教 |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93.75 |
>95 |
预期性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38 |
99 |
约束性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3.75 |
94 |
预期性 |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3 |
10 |
约束性 |
|
劳有所得 |
参加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 |
- |
≥10 |
预期性 |
病有所医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7.8 |
79.3 |
预期性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27 |
2.9 |
预期性 |
|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
2.55 |
3.4 |
预期性 |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9.09 |
95 |
预期性 |
|
老有所养 |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
32 |
≥55 |
约束性 |
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
80 |
100 |
约束性 |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3 |
>95 |
预期性 |
|
住有所居 |
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租房的保障率(%) |
100 |
应保尽保 |
约束性 |
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 |
100 |
100 |
预期性 |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个) |
86 |
[234] |
预期性 |
|
弱有所扶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 |
应保尽保 |
应保尽保 |
约束性 |
优军服务保障 |
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退役士兵安置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参训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1.93 |
2.6 |
预期性 |
|
每百户居民拥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方米) |
- |
35 |
预期性 |
1.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各地在制定相关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3.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演出场所。
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场地内可供开展训练、比赛和健身活动的有效面积与人口的比值。
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全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公平享有。
全面落实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以安徽省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为依据,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有保障、文体服务有保障”民生保障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空间布局、人口总量结构等因素,加快制定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作为各县(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群众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逐项明确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及牵头负责部门,同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落实情况监测预警,强化实施效果反馈利用,全方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地落实。推动基层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专栏 3 亳州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服务领域 |
服务项目 |
幼有所育 |
农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健康服务、基本避孕服务、生育保险、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共计8项) |
学有所教 |
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共计9项) |
劳有所得 |
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就业见习服务,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生活费补贴,“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用工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共计12项) |
病有所医 |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促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地方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社区易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干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共计16项) |
老有所养 |
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福利补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共计4项) |
住有所居 |
公租房保障、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共计3项) |
弱有所扶 |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援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无业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及青少年教育、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和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共计14项) |
优军服务保障 |
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特殊群体集中供养(共计4项) |
文体服务保障 |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全民健身服务(共计8项) |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亳州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有序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推动智慧学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推进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持续实施“123”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快班主任、教研员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三权统一”改革,有效落实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特岗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适当提升中小学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专栏 4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
推广(联盟)集团办学、名校办分校、学区制管理、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办学形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支持蒙城县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到2025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更好发挥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引导不同知识结构和就业技能人员适岗就业。统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加强创业培训管理。实施“技能亳州”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扩展公益性岗位,加强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就业失业统计指标共享体系。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实现市县两级标准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全覆盖。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未参保居民等重点群体积极参保、持续缴费,促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职业劳动者广覆盖。
专栏 5 就业社保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
就业创业。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推进青年见习计划和就业启航计划。加强驻外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实施创业筑巢工程、青年创业工程、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新建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5家。 |
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市、县(区)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和市级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安全生产实训基地,鼓励县(区)技工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工种)。力争到2025年,建设市级以上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家政实训基地5个。 |
服务能力。完善“亳州公共招聘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稳就业”平台建设,培育人力资源服务知名品牌,到2025年,培育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行业领军企业4家。实施“智慧人社”工程和基层人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人社系统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推动劳动就业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
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大力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进中医药“四名”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推动公共设施平战结合改造升级。支持县域妇幼医院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加强标准化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扩大儿科、全科、精神科、麻醉科、老年医学科、康复科等短缺医师和注册护士规模。实施“江淮名医”“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到2025年,力争培养10名“江淮名医”、10名“徽乡名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扩大市县级医院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质量,探索逐步将城市公立医院慢性病等门诊设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医保制度,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总额预付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门诊和住院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扩大中医优势病种范围,纳入单病种付费的中医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保障”。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服务网络。
专栏 6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强化工程 |
中医药。推动县区建设“示范中医馆”,所有中医院建成“治未病”中心,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全覆盖。大力培养基层实用型中医药领军人才,鼓励亳州学院等院校开设中医药学类、健康服务类专业,确保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或中医类别医生。 |
公共卫生。实施市级疾控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县级疾控标准化建设,县级以上疾控全部建成符合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化生物安全二级水平的实验室。重点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实现除颤器在文体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大型商场超市、学校、车站等重点区域配置全覆盖。加快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等专项行动,完善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保障机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职公共卫生医师。 |
医疗卫生。加强标准化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加强村医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力量。 |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旧城区和已建住宅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增加护理型床位,开辟失能老年人照护单元。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切实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建立健全老年人能力评估和长期护理需求评估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参与安宁疗护试点。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壮大养老护理员、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专栏 7 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
提升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养老服务站三级中心运营管理水平。实施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工程,加强乡镇(区域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每个县建设1所县级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照护服务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增加人才培训模块、增设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持续推进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改革,开展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坚持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保障并举,加大租赁补贴力度和提高现有公租房周转效率,对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重点解决供水、供电、供气等问题,增设室外活动空间、无障碍设计及休闲健身场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改造人行道,增设停车位、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开展加装电梯试点,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重点改造老城区内脏乱差的棚户区。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做到应保尽保。全力做好被征地群众住房保障和采煤塌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工作。严把工程质量安全关。
提升文体服务水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大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和白酒文化影响力。加快推进市本级“三馆一院”建设,促进县(区)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整体功能,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全覆盖。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公共文化设施适时对外开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文化旅游惠民季活动,创新“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政府买单”模式,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工作。加快推进“书香亳州”建设,持续拓展城乡实体书店网点,提升农家书屋服务能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广播应急体系建设,加大乡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入和管护力度。加强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站)建设,建立健全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平台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全民健身普及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广普及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完善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健全市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设施体系。推动全市行政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全覆盖,积极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支持三县一区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
专栏 8 文化体育服务优化工程 |
公共文化。加强亳州古城、义门、城父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完善五禽戏、二夹弦、剪纸、酒酿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传承机制。新建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新馆、市大剧院、市中医药博物馆,规划建设市综合性科技馆,推动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达标。充实基层专职文化管理员队伍。 |
公共体育。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建身中心、全民健身步道、体育馆、社会化足球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全民健身指导中心建设和体质监测工作,为群众提供建立体质档案、开具健身处方、普及健身知识、指导科学健身等服务活动。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 |
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健全“按户保”与“按人保”相结合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向边缘家庭救助工作延伸,实施精神卫生和流浪乞讨救助服务提升工程,实现救助服务网络全覆盖。加大对残疾、留守妇女等特殊妇女群体的关爱帮扶,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等犯罪行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水平。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健全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体系,培育残疾人社会服务组织,提高残疾人文体服务覆盖率和残疾人参与率。妥善安置滞留军队离退休干部、退休士官、伤病残士官和义务兵,健全军人军属抚恤优待体系,完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关爱帮扶机制,持续实施退役军人就业起航行动。加强法律援助综合服务平台和便民窗口、法律服务中心(站、工作室)等基础建设,实现“应援尽援”。
专栏 9 社会服务兜底重点工程 |
社会救助服务。改善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推动村级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 |
儿童福利设施。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转型升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建设。推进“养治教康+社会工作”一体化区域性养育机构建设。 |
残疾人服务保障。推进公共场所、设施和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实施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深入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场所建设。在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嵌入”残疾人托养功能。壮大残疾人服务人员队伍,推进乡镇(街道)残疾人之家和村(社区)残疾人工作站建设。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补的残疾人基层服务网络全面建成。 |
殡葬服务设施。加强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设施建设,实现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全覆盖。 |
优军服务保障。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功能,实施光荣院提升改造工程,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推动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规范化要求。深挖烈士纪念资源,打造一批在皖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面提升烈士陵园展陈水平,推动辉山烈士陵园、蒙城烈士陵园、皖北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设施实施提质改造,争取申报省级烈士纪念设施。 |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相关政策制度安排,以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缩小城乡、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城市优质化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政策,合理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县城、人口特大镇公共服务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及对周边农村地区辐射服务能力。
完善重点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配套。落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低保家庭财产限定标准或条件,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健全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制度,优先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将优抚对象纳入覆盖一般群众的救助、养老、医疗、住房以及残疾人保障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范围,落实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加强教育、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提高精准资助水平。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明确困难群体访视和心理慰藉、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走访核查及监护(收养)评估、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等购买服务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重点领域普惠,强化政府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逐步扩大适度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增强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制定托育机构布局和项目建设规划,将需要独立占地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布局纳入本级国土空间规划。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市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采用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积极措施,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的父母重返工作岗位,为婴幼儿家庭养育创造便利条件。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社区、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兴办普惠托育机构。完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开展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托育服务。开展“一乡镇一街道一普惠”试点,努力推动乡镇(街道)托育机构全覆盖。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建设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设置一定规模的托位,并担负托育从业人员培训、托育机构管理咨询、托育产品研发和创新设计、家庭养育指导及婴幼儿早期发展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或扩大托班规模。开展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入职前培养和入职后培训,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备案登记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严格执行托育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发挥公办园和优质民办园示范作用,培育建设一批市一类园和市特优公办园。大力发展公办园或公办幼儿园分园,支持街道、村集体、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采取“政府减免租金、以奖代补、委派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完善普惠性幼儿园规划布局,全面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推动城市居住区、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幼儿园。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标准,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强化幼儿园教师配备补充和工资待遇保障。推动实施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大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力度,推行公办幼儿园午餐供应和课后延时服务,杜绝幼儿园“小学化”。
加快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资源布局,控制普通高中大班额,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发展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能力。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全面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发展。实施县中发展提升校长教师培训专项计划,完善教师补充激励、培养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
加强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支持养老服务骨干网、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普惠旅居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引导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项目。健全以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建设,实施“社区示范长者之家”项目和“社区助餐工程”,构建城市养老服务“十五分钟”服务圈。加强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建设。加强医养结合试点示范,支持闲置床位较多的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增加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稳步提高护理型床位供给。全面落实外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国民待遇。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
扩宽优质医疗覆盖面。着力打造省级中医医疗中心、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全力争创国家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全面提升市属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巩固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专科,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精神、感染、妇产等专科诊疗能力提升。积极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重点推进重大疾病和短缺医疗资源专科联盟建设。强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儿童等救治中心以及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健全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
改善优化住房条件。坚持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探索多元化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模式,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引导租赁企业收储分散式房源集中改造后开展经营,引导房地产企业将自持住房用于租赁经营。持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进住房公积金缴存扩面,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物业管理机制,推动物业小区管理达标升级和无物业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专栏 10 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工程 |
普惠托育。新建和在建城市居住小区,严格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标准,规划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并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无托育服务设施的已建成居住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严格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标准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全市每年建成示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2个,各县(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5年,全市托位数达19500个。加强婴幼儿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认知水平等方面早期发展干预,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支持托育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站)及社区文化、体育、养老等设施功能衔接。支持街区、道路、社区以及学校、医疗机构、公园、图书馆、绿地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等。 |
普惠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引导市一类公办幼儿园、市特优园通过承办新园、举办分园、合作办园、学前教育联盟等形式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带动城乡学前教育共同发展。 |
普惠养老。支持县(区)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广老年助餐、助浴、助洁服务。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
优质医疗。支持智慧医院建设,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智慧医院创建。发展互联网医院,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完善远程心电、远程医学影像系统运行机制。到2025年,新建省级医学重点专科项目3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项目21个,基层医疗机构100%拥有中医药服务能力,50%达到示范标准。 |
统筹用好规划、土地、投资、税收、金融等多种支持政策,盘活现有设施资源,低价或无偿提供给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加快理顺公共服务价格,健全非基本公共服务价格调整和betway必威体育是什么 机制,引导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优质优价运营,提高定价调价的透明度,遏制过度逐利行为,促进价格普惠。探索包容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强化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服务认证,畅通群众参与监管渠道,全方位构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
优先发展能够与公共服务密切配合、有序衔接的生活服务,突出品牌引领,创新服务业态和服务产品,推动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拓展空间。
全面提高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健康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养生养老、食品等产业联动,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引导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等短缺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家庭医生签约、专业护理、营养保健指导等服务。深入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引导公立中医医院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多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险等执业保险。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
推动养老产业提质升级。实施“健康亳州”“养生亳州”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康复养老等复合功能型康养产业,完善健康养老产业链。发展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源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向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研究开发适老化智能产品,推广应用智能穿戴等设备,推动“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等消费模式创新。
加快提升文旅消费品质。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巩固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高站位打造文化旅游强市。推动中医药消费旅游区、中医药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中医药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实施旅游景区、线路、业态、商品、企业“五个一批”精品工程为抓手,开发一批以“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为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打造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特色街区、旅游演艺等夜游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打造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特色街区。推进智慧文旅建设工程,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景区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快发展高清超高清电视,推进5G高新视频发展和5G广播技术应用,推动艺术与技术、市场深度融合,加大移动端内容产品制播力度,加强超高清视频、沉浸式视频、互动视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视频等高新视听内容供给,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视听体验。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促进智慧广电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及智慧政务等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加大与皖北地区其他城市合作,协同打造皖北体育用品制造业聚集区,积极争创国家级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结合五禽戏等具有亳州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推动体育、健身、赛事等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促进夜间体育消费,举办一批“体育夜市”专场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具有民间特色、观赏性强的夜间体育活动。加大对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力度,打造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办赛模式,延伸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经纪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激发家政服务业发展活力。培育壮大家庭服务品牌企业,积极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推动家庭服务业连锁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推动市县(区)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家政企业,实现家政服务实训能力全覆盖。引导家政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的生活性服务,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推动家政服务业与养老、托育、物业、快递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家政服务特色品牌。支持家政行业协会建设,开展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
专栏 11 生活服务提质增效重点工程 |
健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专业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康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和特需医疗服务等中医机构,引导企业研发适老型中医药诊疗设备和健康管理产品。建立“互联网+中医”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诊疗、互联网中医院、掌上中医院、智慧中医诊所和智慧中药房等多形式服务。 |
养老产业。支持建设一批亚健康调理中心、高端保健中心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药膳产业、特色康复服务等,加快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统筹规划养老产业布局,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加大智慧养老试点,在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设置智慧养老产品租赁平台,开发推广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 |
文旅融合。统筹三县一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景区。力争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旅游总收入超过550亿元,建成4A级旅游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15个,实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零”突破。 |
智慧广电。以新闻宣传为根本,以视听节目服务为核心,以智能广电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承载,统筹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推进5G+4K、5G+8K、5G+8K+VR/AR直播、IPv6改造等项目落地,到2025年,建成智慧广电平台。 |
体育产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俱乐部、健身房、培训点等经营性体育场所,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具有亳州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5个以上,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亿元。 |
加强服务标准建设。积极参与中药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推动行业标杆化服务标准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标准,积极参与省级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构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生活服务“领跑者”企业建设,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示范性企业。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支持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的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和服务流程体系。建立健全生活服务认证认可制度,引导平台型企业建立家政、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后评价机制,推动生活服务诚信化职业化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
加强服务品牌培育。发挥亳州中医药产业优势,彰显“天下道源、华佗故里”两大名片,加大亳州市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宣传,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打造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品牌。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文化旅游大IP,提升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亳州国际马拉松、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夜市和体育消费品牌。
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契机,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开放发展,助推亳州城市能级加快提升。
推进公共服务政策、标准衔接统一。配合制定并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力推进公共服务政策与标准等高对接。持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标准和对象范围,推动市域公共服务达标,逐步缩小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差距。
协同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有序开展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人员数据交换和比对,推进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合作。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工伤保险一体化,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异地监管协作制度,拓宽《异地监管协查协议》签订范围,建立异地就医案件协查制度。健全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制度,逐步扩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覆盖面,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协同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全面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在食品药品、旅游、市场消费等领域产品质量溯源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合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中医药服务长三角健康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亳州中医药产业优势,打造面向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中药材供给体系和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广“旅游+中医药”的模式,建设一批融中医医疗养生、药膳体验、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化休闲、中医药养生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深化医疗领域合作,大力引进沪苏浙高水平医疗团队和专家等优质医疗资源,采取合作办医、设立分院、委托管理、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推动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落户与合作共建。深化教育领域合作,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推动在亳高校与沪苏浙优质高校全面合作,做优做强优势学科;在教育管理干部共育、师资交流互动、学生研学实践、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推进文化旅游合作,挖掘中医药文化、老庄文化、曹魏文化、酒文化内涵,共同打造长三角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策划和推广力度,紧抓商合杭高铁全域开通契机,培育发展高铁沿线重点城市客源市场,联合推出高铁游、研学游、养生游、红色游等产品。加快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人社工作合作协议,引导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企业积极入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专栏 12 公共服务便利共建重点工程 |
教育。加快落实与连云港市合作协议,深化与上海奉贤区交流合作,学习在学校管理、新高考改革、教学教研、校企合作、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通过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方式,引进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结合亳州高校的特色,合作建设优势学科、实习实训基地、中医药科研中心。加快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推动成立华佗中医药大学。力争到2025年,创建省级B类学校5所,省级A类学校2所,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组建市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6个。 |
卫生健康。鼓励市、县(区)医院与沪苏浙医疗机构合作,鼓励沪苏浙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建设和运营。加快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鼓励市内中医医疗机构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提升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面向沪苏浙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培育具有亳州中医药特色的服务贸易项目、服务业品牌、旅游品牌。 |
文化旅游。依托我市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发挥好我市“二夹弦”“五禽戏”“老子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发展“文化+乡韵”皖北特色文化旅游。依托文化旅游营销推介会,大力开展养生亳州健康体验之旅、古韵亳州名城精品之旅、古都亳州曹魏探秘之旅、国学启蒙之旅等特色精品旅游资源推介。 |
紧抓中原城市群建设契机,围绕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全面提升市域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打造中原地区文化旅游、中医药高地,提升公共服务资源对周边河南所辖市县的辐射作用。发挥我市作为连接长三角和中原地区的节点城市作用,依托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市县在中医药等公共服务重点行业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组团发展。加强与河南、山西等中原城市群城市合作,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共创中原文化精品,联合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按照新型城镇化、宜居宜业等要求,依据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推动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均等享有、便利可及。对于幼儿园和小学、养老托育设施、卫生站(室)等服务频次高、服务对象活动能力弱的设施,适度减小规模、增加布点,合理安排设施密度。对于公共文化体育场馆等使用频次高、受众面广、需求量大的服务设施,通过总分馆(院)、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对于服务频次相对较低或多个服务事项具有较强相关性的设施,统筹考虑服务链条,适度集中布局。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加快打造供给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需求,引导事业资源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统筹盘活用好沉淀和低效配置的事业编制资源,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用编需求。能够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再直接举办事业单位提供。
发挥国有经济作用。鼓励国有经济参与公共服务发展,明确国有经济参与领域和条件,全面清理整合涉及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国有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引导国有经济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壮大产业集团和品牌经营,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社会公共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
鼓励市场力量参与。推动准入公平,集中清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企业资质、资金、股比、人员、场所等设置的不合理条件,推进民办与公办机构在资格准入、职称评定、土地供给、财力支持、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公共服务机构设置、执业许可、跨区域服务等审批环节,精简行政许可事项,优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急需的社区服务类、志愿互助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支持社区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引导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动员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对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落实慈善捐赠的相关优惠政策,共同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良好环境。
紧抓“数字亳州”建设契机,加快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推动新技术广泛应用。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培育跨领域跨行业综合性服务平台和数据垂管平台。拓展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智能设施设备投入公共服务各领域使用。坚持公共服务用品制造向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数字化转型。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面向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快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
促进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市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政务、社会、经济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度关联、安全利用。完善市级数据共享平台,向上对接省平台,横向对接市级各部门,形成覆盖全市的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大平台。强化社会数据资源汇集,依托市级数据交换平台、共享平台,围绕社会主体、社会公用事业、社会服务、社会活动等方面产生的数据,加大社会数据归集力度。加快推动数据共享交换,落实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建立健全“按需共享、统一流转、随时调用”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开放共享和融合应用。加强公共服务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
打造数字政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市县(区)部门业务平台建设,推动实现市级自建政务系统与省级统建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市县乡(镇)三级全面实现协同办公平台全覆盖。优化政务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扩面,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整合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移动端,形成全市统一的移动端,推进公共服务同源管理,实现更多公共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依法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规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事项,将直接面向群众、乡镇(街道)能够承接的服务事项依法下放。推进“邻长制”改革,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五级组织体系,实施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拓展社区公共服务管理职能,打造专业化专职化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站点与以社区网格员为主体搭建的社会治理网络有机结合。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公共服务领域建设项目用地,强化公共服务发展财力支撑,打造专业优质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全方位健全公共服务要素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和承载能力为依据,推动公共服务各领域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人口规划等衔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更多优质资源向农村等公共服务供给薄弱地区延伸。以整合共享为主线,持续推进体育场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体系,着力构建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圈。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评估监管,打通人民群众服务需求反馈通道,动态调整公共服务清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规划用地保障。落实“多规合一”,将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充分予以保障,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适当予以倾斜。符合条件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予以保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整合现有存量土地资源,统筹改造空闲的厂房、商业设施、学校、社区用房等,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将老旧小区中的国企房屋和设施以适当方式转交政府集中改造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动态调整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制定实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大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与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政府债券和金融机构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提供支持。深化公共服务预算betway必威体育是什么 ,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科学制定实施招才引智计划。实施“药都工匠”培养行动,组织技能大师评选,努力打造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技师队伍。制定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健全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制度,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公共服务相关学科专业。发挥行业协会、志愿者队伍作用,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人才库。深化公共服务领域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健全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医疗保险及养老、住房保障等激励政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
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晰各项任务职责,加大对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重大事项协调力度,推动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实落地。市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本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确保重大项目和工程有序推进。各县(区)要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并与“十四五”时期重大建设项目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均等化程度高、带动效应强的示范项目,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典型引路推广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确保各项任务和重点项目有效落实与推进。各县(区)把本规划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考核,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公共服务发展年度报告和考评情况,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市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工作进展情况日常监测和实时考核,确保规划重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市发展改革委要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做好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4月24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24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6019323号-3
主办单位: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方式:0558-5555258
网站标识码:3416000039 网站导航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