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41600MB0X88161F/202304-00027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他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关于印发《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 文号
生成日期 2023-04-28 发布日期 2023-04-28

关于印发《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

园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

经园区管委会同意,现将《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安委会

2022年9月7日



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根据《安全生产法》、《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亳州市“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进展与成效

园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安全生产领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坚定不移贯彻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出台了《亳芜园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一票否决”制度。明确管委会主任任园区安委会主任、各副主任任园区安委会副主任,管委会主要副主任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在园区安委会领导下组建6个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全部由管委会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全部由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建立。严格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危险作业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加大行刑衔接工作力度,坚决纠正有案不送、以罚代刑等问题,提高执法工作严肃性和震慑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领域专项治理,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领域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园区各部门、各单位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实施“安全生产攻坚行动”、“1+2+2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稳步推进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施工、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不断推进园区安全发展,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明显优化。在园区管委会、安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园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十三五”期间,园区各类事故计死亡3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实现了园区确定的“十三五”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亳州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园区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安全生产的摆位进一步提升。园区提出了把亳芜园区打造发展最快、质量最高、机制最活、环境最优、合作最好的“五最”开发区这一宏伟蓝图,要求必须把安全发展贯穿园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园区现代化进程的安全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亳芜,为做好“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深入实施,安全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将持续为安全生产释放政策红利、法治红利和技术红利。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了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有利于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1+2+2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为“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园区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依然较大,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从风险分布看,目前园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企业2家,以及工贸行业(粉尘涉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企业33家,高层建筑48栋。从重大风险看,一些传统的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长期居高不下,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以及工贸行业涉粉尘涉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等行业领域。危险化学品涉及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处置等多个环节,本质安全水平低。同时,新的安全生产问题不断涌现,安全生产新兴风险加大,事故成因复杂多样,复合型事故有所增多,较大事故风险由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向其他行业领域蔓延。从事故特点看,近年来建筑施工、有限空间等事故多发。一些事故还暴露出企业厂房随意改建、一些企业私搭乱建、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等安全风险突出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涉及燃气、电梯安全隐患逐渐凸显,城市风险居高不下,城市安全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从治理能力看,安全生产治理能力还有短板。一些部门和企业安全发展理念树的不牢,安全法规制度、标准规范执行不够严格。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职责需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重大安全风险辨识及监测预警、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等方面的短板突出。危险化学品、高危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还不到位,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仍比较低。因新冠疫情等因素导致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制约因素增多,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新的变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铸安”行动,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系统性风险,解决重点行业领域瓶颈性、根源性、本质性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安全生产精准治理,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全面加强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安全生产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系统谋划,标本兼治。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塑造与安全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优化安全布局,更好地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施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瞄准重大安全风险及挑战,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上精准发力,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有效从源头上消除和管控风险,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法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系统完整、责权清晰、监管高效的安全生产治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靠法治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坚持广泛参与,社会共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好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企业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格局。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道路交通等领域较大以上事故持续为“零”,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安全生产状况趋稳向好,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到2035年,基本实现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运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根本遏制,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专栏  “十四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接近为0

约束性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接近为0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接近为0

预期性

4

较大事故死亡人数

有效防范

预期性

5

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

有效防范

预期性

三、织密风险防控责任网络

(一)压实党政领导责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强化党工委、管委会领导成员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将安全生产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日常谈话和提醒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两清单一档案”。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履责述职和“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报告制度。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带队督查检查安全生产机制,开展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针对性督查检查。聚焦事故多发领域,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红黄牌”警示、挂牌督办和约谈。

(二)夯实部门监管责任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落实管委会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依法依规动态调整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权责清单,优化行业监管部门任务分工,扫清监管盲区。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制,厘清监管职责边界,加强政策协同。理顺新型燃料等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强化对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建立新产业、新业态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填补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空白。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并落实从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开展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从严约束规范安全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实行安全评价报告公开制度。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舆论监督等措施,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按规定合理确定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费比例。鼓励企业用好用足安全生产费用,支持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有关财税政策。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加大对安全生产严重失信主体的责任追究。

(四)严肃目标责任考核

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园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安委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述职评议制度,强化安委会对各部门安全生产落实情况的监督。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推动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建立考核结果通报制度,将安全生产工作绩效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履职评定、职务职级晋升、奖励惩处相挂钩,推行安全生产行政监管及履职第三方评估考核制度。

(五)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向纪检监察机关移交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职务违法犯罪问题线索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约谈、问责等制度。严格依法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调查评估机制,依法开展事故调查,推动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标准技术等方面,完善事故挂牌督办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整改措施落实等情况评估机制,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和预警。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倒查事故责任,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按照《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有关规定,加大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风险酿成大事故。定期开展一般以上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制度。完善事故调查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加强对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

四、优化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一)推进标准动态管理

继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推进落实安全管理、风险隐患识别评估、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等安全生产类标准;依托安全生产标准网上公开和查询平台,依法依规推进安全生产地方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强化标准跟踪评价和宣传贯彻培训,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一业一策”精准化治理方案,指导督促企业健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聚焦安全管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制定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严格落实企业标准化定级、再次申请定级、撤销等级等机制,到2025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0%,制造业高危行业企业达标率达到100%。

(二)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落实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资格准入、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容错纠错、准军事化管理等制度,推动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配齐配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专业人员力量。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强化执法保障,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执法人员职业保障,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资待遇、人身意外险。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

(三)创新监管执法机制

科学划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加强对高风险企业的监督检查。应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合理确定检查项目和频次。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实施第三方协助监督检查的机制,推行执法效果评估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政府法律顾问、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及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健全安全监管执法机构与公安、检察机关安全生产案情通报、证据互认、证据转换、法律适用、检验认定与处置等协作配合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完善升级和应用,大力推动网上执法、视频巡查、电子文书、智能辅助等新型执法模式,全面应用精准执法终端,提升精准执法能力。规范监管执法流程和自由裁量权。严格遵照刑法修正案(十一)等,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

五、筑牢安全风险防控屏障

(一)严格安全生产准入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企业退出机制。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格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的工艺技术装备材料。提高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等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严格执行“两个禁入”。严格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强制配备与资格准入。

(二)强化风险监测预警

推动安全生产深度融入“智慧亳芜”建设,强化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识别、评估和处置。加强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严密防控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换电设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安全风险。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实施安全风险综合防范工程,有序推进智能化试点,在关键风险位置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与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网络化平台项目试点。加强化工、桥梁、隧道、电力、油气、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

(三)精准排查治理隐患

完善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及时整改销号和整改效果评价。将安全风险预防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强力推进“1+2+2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督促企业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以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为重点,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强化隐患闭环管理,落实不具备安全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六、全力防范遏制较大事故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

严密防范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办厂进园。强化高危化学品和高危工艺风险管控,升级重大危险源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施“互联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程,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登记鉴定制度。强化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等危险化学品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统筹推进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建设。加强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及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管理,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快建设统一的危险化学品产供储销全链条监管与服务平台,实现来源可循、去向可溯、全程监控。

(二)消防安全实施

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实行“一厂一策、一园一策”消防车通道治理。集中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九小场所、“三合一”场所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治理。健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火灾风险预估预判机制,优化落实本质安全措施。推进学校及幼儿园、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商场市场、医疗卫生等行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完善年度消防工作考核、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消防安全重大问题问责、火灾事故调查评估制度等。全面推行单位风险隐患自知自查自改和公示承诺、风险申报制度。

(三)工业企业安全

以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为重点,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工贸行业安全专项整治。推广应用粉尘涉爆领域湿法除尘工艺、自动化监测报警和联锁装置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实施建材行业搬运码垛、清仓清库、投料装车、抛光施釉、喷漆打磨、切割分拣、压力成型等安全风险较高的岗位“机器换人”。

(四)建筑施工安全

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完善隧道工程事故预防机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建立市政工程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整治危险性较大单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落实、重大危险源(深基坑、脚手架、高支模、桥梁安装)管控等,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安全信用体系。深化房屋市政、道路等工程的专项整治。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督促企业对临边、洞口、攀登、悬空和交叉作业部位等区域实施重点防护,严防高处坠落、坍塌、起重伤害、中毒和窒息事故。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依法查处违法转包分包、挂靠、租借资质、超越资质、假冒资质承揽工程等行为,加大对重大工程、重点地区、高风险时段的监督检查力度。

(五)功能区安全

统筹工业园区、物流仓储园区等功能区安全布局,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分区规模。推动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完善园区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深化物流仓储园区风险隐患整治,加强物流仓储园区内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及装卸安全管理。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园区集约化、智能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时风险监控预警。

(六)特种设备安全

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式,应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大数据信息化系统,构建特种设备智慧监管体系。积极推动特种设备纳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分析和风险评估,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分类分级监管。大力提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职业技能,筑牢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基础。完善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电梯无纸化维保和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推动电梯安全责任保险,开展电梯维保模式和检验检测方式改革。建成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气瓶保险。

(七)燃气安全

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燃气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开展燃气领域隐患排查治理。餐饮等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燃气的,应当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并保障其正常使用。统筹规划开展园区燃气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运用先进监测设备和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信息手段对园区燃气重点风险区域进行监测。建立政府和企业燃气监管工作沟通机制,加强燃气监测信息和数据实时共享,提升燃气监测工作效能。

(八)校园安全

以消防、校车交通、实验室危化品、校舍及教育教学设施为重点,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强化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提升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整体水平。围绕重要节点、重点人群、重点时段,持续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设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平台。

(九)商务领域安全

严格商贸服务业(含餐饮业、住宿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强化拍卖、展览、汽车流通、旧货流通等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促指导商贸服务、流通等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成品油流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开展行业安全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等人员和货物密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严格大型群众性活动报批程序,严防群死群伤事故。

七、强化应急救援处置效能

(一)夯实企业应急基础

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与演练制度,加大对企业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政企预案衔接与联动。强化重点岗位、重点部位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实操性监督检查,强化制度化、全员化、多形式的应急救援演练。完善企业应急预案修订与备案制度。推动规模以上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建立内部监测预警、态势研判及与周边企业、政府的信息通报、资源互助机制。实施以基层为重点的实战化应急演练活动,提升自救互救技能。

做好应急预案修订,重点修订《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

(二)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强化高危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配齐配强人员装备。推动企业联合建立专职救援队伍。健全市场经济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化运行模式,培育专业化应急救援组织。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

(三)增强救援保障水平

对接省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完善园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体系,提升应急救援机构与事故现场的远程通信指挥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参数信息库,建立应急救援基础数据普查与动态采集报送机制。加强应急装备实物储备,建立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构建应急装备储备与调度管理平台。完善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储备与调运制度,健全各企业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快速输送与联合处置机制。完善应急救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应急装备征用补偿、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等政策。

八、统筹安全生产支撑保障

(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严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考核。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安全技能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基地,加强高危行业重点岗位系列安全培训教材开发。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培育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安全生产复合型人才。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瞄准安全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柔性引才、弹性引才等机制,加快集聚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完善与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装备研发和应用研究等工作相适应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二)强化科技创新

引领聚焦重特大事故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复合灾害事故风险防范与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风险辨识、预测预警与分析处置等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智能化安全防控、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系统等技术和装备研发。优先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装备,重点提升安全生产危险工艺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着力破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超前预测、动态监测,主动预警等关键技术瓶颈。使用好省建立的安全生产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优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服务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广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技术与装备,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三)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

深化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分级分类、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及时预警。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加快完善园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推进“互联网+执法”信息系统应用,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模式,以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感知、评估、监测、预警与处置体系。引导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基于信息化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特种设备智慧监管体系。

九、构建社会共治安全格局

(一)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鼓励和支持园区各类媒体开设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专题专栏,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安全发展。实施全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计划,推广国家安全生产教育平台应用,引导公众践行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安全教育纳入公民法治和科学常识普及、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中。推动智能科普宣教和安全宣传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科普知识库,发挥应急广播等传播功能,推广“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宣传解读安全生产法规标准。鼓励安全文化作品创作,丰富安全生产宣传产品,创新安全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推进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积极开展群众性应急培训,普及安全常识和应急知识,加快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和“安全生产法”宣传周等安全生产公益宣传活动,持续实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江淮行”系列精品活动项目。建设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和安全体验基地,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企业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公共场所等设置专题展板。

(二)推动社会协同治理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安全生产违法信息记入信用记录。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可靠的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鼓励有条件企业培育特色鲜明的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制定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清单。鼓励协会、联合会、商会、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公众参与安全管理决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鼓励公众对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

十、实施安全提升重大工程

(一)风险防控基础提升工程

强化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持续开展路侧险要路段实现警告标志、减速带、路侧护栏“三必上”,隐患路口实现警告标志、道路标线、减速带、警示桩、交通信号灯“五必上”安全设施建设。实施消防安全治理工程,开展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标杆建设、单位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开展企业专职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城市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系统改造,打通消防“生命通道”。

(二)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根据园区特点和执法需求,合理确定园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机构执法车辆配备类型和数量,补充更新执法车辆。补充更新园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消防机构执法个体防护装备、执法制式服装和调查取证装备,建设完善执法装备库,重点增补执法过程管理、数据分析、5G多功能综合执法等智能化专业装备,在特殊领域优先配备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科技执法装备。全面汇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监测预警、事故调查等数据资源,规范使用省安全生产执法信息平台,实现执法大数据多维分析、自助式分析、可视化展示功能,提升安全生产“互联网+监管执法”水平。

(三)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危险化学品、燃气管道、热力管道、消防、民爆、工贸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企业监控联网,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

(四)救援处置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道路抢险、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推进救援队伍装备补充升级和更新换代,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通信保障和后勤保障能力。

(五)“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工程

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模式,扩大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领域的融合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模式升级,促进跨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生产管理协同联动,提升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

(六)专业能力提升工程

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融合、多终端、全覆盖、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安全生产线上培训生态圈。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现有资源,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全市安全管理从业人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