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亳州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提升实施意见》的通知
区属各单位:
现将《亳州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2024年8月26日
亳州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意见》(皖办发〔2024〕11号)和《亳州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实施意见》《亳州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2024工作要点》(亳政秘〔2024〕58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工作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产、城、人互促共进,突出创新引领、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以城市运营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抓手,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为主线,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力、资源配置力和品牌影响力,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专业集聚区的试验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以城市的高质量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药都新城。
工作中做到: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和要素要求,不断增强经营主体活跃度和满意度。
——增强要素集聚力、配置力。紧紧抓住影响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关键变量,努力把城市打造成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投资兴业的高地、产业集聚的平台,知识创造的高地、创新驱动的引擎。
——人、产、城互促共进。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重点,将人、产、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谋划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人才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提升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发挥好规划引领、政策供给、投资引导作用,在“四化”互动、区域互动、产城互动、城乡互动中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增强发展内生动能,科学安排开发时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减少对政府投入的过度依赖,实现城市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亳州高新区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特色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前列,与长三角和省内开发区差距显著缩小,打造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
——城市综合实力实现跃升。高质量发展走在皖北前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左右,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净流入。
——城市要素集聚实现突破。常住人口力争达到40万人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200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0.1万人以上,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0.2万人;“四上”企业数达到500家,营商环境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城市发展活力充分激发。现代中医药主导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过4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家以上。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原城市群,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城市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区等公共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全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全面提升,“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地位更加稳固,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药都新城基本建成。
二、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一)全面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
突出抓好科创驱动发展行动,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力争到2027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50家。建强科技创新载体,积极引进知名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建设亳州高新区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用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亳州分中心。
(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以亳州市皖北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为统领,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围绕做大做强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大树培育”计划、专精特新倍增行动、企业上市“苗圃工程”,梯度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加快开发园区提档升级,争取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优化人才“引育留用”体系,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开展靶向引才、柔性引才、飞地用才等,完善与沪苏浙人才双向挂职机制,做好人才入编、随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机制,积极为人才“放权松绑”。。
(四)提高城市外向度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园区共建,加快建设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申建国家中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亳州联动创新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组织参与广交会等国家重大展会,强化与境外商协会和投资促进机构对接,力争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落实《亳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亳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十条举措》,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键申报”“高效办成一件事”,建立健全“全程帮办代办”机制和“有呼必应”机制,坚持“最多上一次网”“免申即享”等做法,建设无证明城市,打造一批数据惠民应用场景。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坚持“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机制,常态化开展“周六政企面对面解难题”活动,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实行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集中分办、双向交办,对“不能办”事项提级办理,开展为企服务“六找一接”(找政策、找市场、找订单、找人才、找员工、找资金、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精准进行要素对接。
三、紧紧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一)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专项行动,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建强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积极争取省内外优质教育集团来亳合作办学,着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扩大、公平共享。推进医疗服务能力现代化。满足“一老一小”服务需求。
(二)创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将社区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点,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家门口延伸,让家门口的服务更加完善、更有质量,打造城市“温馨单元”。制定完善社区服务清单,打造融党建群建、事务办理、养老托育、医疗保健、文化休闲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提供全龄友好的优质服务。大力扶持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打造健康生活的心灵港湾、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
(三)营造舒心宜居生活环境
高品质规划建设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闲需求的新型居住区。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开展“深度保洁”,推动精细化保洁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公厕垃圾桶周边延伸。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和新污染物治理试点。
四、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优化城市规划治理
(一)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根据《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亳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要求,锚定“六一战略”目标定位,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试验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药都新城。
(二)科学确定城市定位
在原有发展定位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明确发展定位。围绕打响“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城市品牌,围绕现代中医药、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大健康等相关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试验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
(三)以城市体检引领城市更新
加强城市设计。以城市设计为主导,实施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管控,通过河道整治、廊道连通、微小空间更新等手段,塑造优美、安全、舒适、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完善高铁等片区功能,推进城东新区建设。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城市体检引领城市更新,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认真查找“城市病”,积极谋划更新项目库,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工作。
五、探索更加有效的投融资模式
(一)推动内涵式增长
将城市建设投入产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优化开发时序、项目组合、资源配置、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投资回报,实现城市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和内涵式增长。实施交通、生态、环境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坚持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先行,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提高片区开发投资整体效益。在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片区开发、信息化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领域,探索项目整体打包、平台化运作、规模化运营,提高项目整体投资价值。
(二)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政府投资聚焦城市功能品质短板弱项、关键变量,重点保障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加大对群众反映集中领域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品质生活需求。着眼城市活力和竞争力提升,增加科技、人才、教育、创业和园区基础设施、产业服务体系等投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零基预算改革,探索财政资金跨领域、跨区域整合,最大限度发挥政府投资综合效益,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实施常态化绩效评价。
(四)激活社会投资
加强项目策划,提高项目可经营性和投资价值。对于经营性较强、收益回报机制清晰的项目,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以全额投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购买服务等方式共同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探索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模式。鼓励运用“投资人+EPC”、新型ABO等模式,引入有融资能力的投资人,与施工方、设计方组成社会资本联合体共同参与城市更新建设运营。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让各类经营主体有序参与、公平竞争。
(五)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等中长期资金支持。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精准支持新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各类产业基金在亳州高新区设立子基金,并加大对亳州高新区项目投资力度。
六、建立协同高效的推进体系
(一)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强化功能导入
结合自身实际和重点场景谋划推进情况,在规划引领、城市评价体检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建立需要市级支持的功能导入需求清单。建立区级城市功能导入机制,向社区导入一批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平台载体、医院学校、养老托育、活动赛事等功能事项。区直有关单位根据社区需求,积极摸排项目资源并加强跟踪协调、政策支持,推进项目精准对接、顺利落地。
(三)加强案例指导
鼓励实践探索,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智库等智力资源作用,深化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理论和实践研究。分层分级加强干部培训,提高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的专业化水平。
(四)开展效果评估
根据省、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年度评价指标体系,区直有关单位各司其责,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定期交流工作信息,联合开展效果评价,每年发布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评价报告,指导各社区准确查找短板弱项,通过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五)集成创新政策
加强现有政策集成,定期梳理省内兄弟城市、沪苏浙城市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结合实际转化创新,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1+N”政策体系。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将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分解到各社区管理中心和区直部门,有力有序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各社区管理中心比照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六)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由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项目建设局(简称“区城市办”)。区项目建设局、区经济发展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的统筹、协调、调度、督查、推进落实和日常工作,采取“区直+社区”“固定人员+专职联络员”等模式,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
七、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亳州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方案
为扎实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不断强化工作合力,确保取得实效,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构建协同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
(一)加强区级统筹。成立由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统筹、指挥协调、整体推进等工作,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年度工作,研究重大事项;管委会分管负责同志定期主持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区城市办”)。区项目建设局、区经济发展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推动区领导小组各项决策部署的组织实施,常态化协调推进资源对接、功能导入等各项重点工作,定期复盘工作进展情况,重大事项及时向工委管委会请示报告。
(二)强化部门协同。建立由区城市办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常态化指挥、协调、调度机制,全方位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区直有关单位按照任务分工,扎实推动本领域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谋划并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任务落实。各社区比照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确保工作落地落实。加强对社区的指导、服务和督促,定期梳理社区在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需求,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提请区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
二、建立活力目标导向的科学评价机制
(一)做好城市体检评估。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管委会主动作为,对照省、市城市体检指标体系,通过邀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和组织专家、企业、市民评价等多种方式,深入排查本地区短板弱项,形成年度体检报告和突出问题清单。
(二)强化评价体检结果应用。针对年度评价和体检指出的突出问题,管委会加强思路优化、任务凝练、项目谋划、资源整合、方法创新,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区城市办及时将共性问题转办区有关单位,并提请区有关单位协调解决,分领域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
三、建立重点工作推进机制
锚定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共性问题、关键举措等,制定年度工作要点,量化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年度工作任务,明确任务责任单位,经区领导小组同意后印发实施。
四、建立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案例指导机制
(一)组织案例遴选。聚焦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创新性思路、创新性方法,区城市办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案例评选,在各地各部门上报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审、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每季度遴选一批优秀案例并向社区推广,供社区学习借鉴。力争每年向市城市办推介“优中选优”若干创新举措、典型案例。
(二)鼓励创新创造。各社区管理中心和区直有关单位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优势领域、突出短板、典型场景、重点片区,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常态化学习市城市办印发的国内外优秀案例,在工作理念、运作方式、筹资模式、回报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一批具有创新价值、成效突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五、建立场景引领机制
(一)谋划典型场景。立足于推动城市场景化、场景项目化,各社区管理中心、区有关单位和区属企业按照提升功能品质活力具有牵引性、市场化运作具有可行性、政府投资具有撬动性的要求,积极探索谋划典型场景,分领域分年度明确场景建设现状问题、思路目标、功能定位、资源导入、运营模式、回报机制以及人才、资金、土地、能耗、标准等支持举措,定期上报市城市办。
(二)积极揭榜攻关。围绕全市城市场景“揭榜攻关”清单,各社区管理中心、区直有关单位和区属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申报场景建设事项。聘请第三方专业力量,优化场景建设方案,提高揭榜成功率。
(三)场景推介发布。按照“谁揭榜,谁发布”要求,揭榜社区管理中心、区直有关单位和区属企业及时向社会发布推介相关场景项目,通过公开竞争、委托运营等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借助市城市办,会同市有关部门力量,共搭平台、共同推介。
(四)项目组织实施。按照“一场景一方案”要求,各社区管理中心、区直有关单位和区属企业指导经营主体编制场景项目实施方案,建立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场景建设机制,确保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见效。注重结合场景开发建设导入优质经营主体,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六、平台化资源对接机制
(一)用好线上线下对接平台。管委会和区直有关单位系统梳理本地区本领域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的重点场景、重点项目、重点需求,依托省、市级线上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专区,拓展云招商、云推介、云洽谈等线上形式,常态化对接来皖投资的目标企业、机构、团队、人才等,会同各方力量促成来高新区投资合作意向。积极参加“投资安徽行”、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活动中城市专场,促成与重点企业、优质团队合作。主动承接市级主导的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各种综合性活动,以及地方专场活动等。
(二)对接专业运作机构。围绕城市场景建设、园区建设、项目建设等,支持按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承担产业园区及园中园、消费街区、交通综合枢纽等特定空间载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委会提出建设目标、资质要求、收益要求,规范社会主体选定程序、考核办法、退出机制,提供要素供给。
(三)对接金融资源。积极开展投融对接,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发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专项金融产品,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增加授信规模、提供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灵活运用整市整县推进、存量资产盘活、特许经营等模式,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系统整合给予支持。
(四)对接智库平台。通过邀请、委托等方式,组建城市发展智库,为制订、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专项规划、实施策略、重点布局,谋划重大项目等提供决策支持。借助省城市办力量,加强与国内外其他智库、商协会等交流互动,采取政府指导、平台承办、双向互动的形式,支持商协会举办展会、峰会、论坛等行业活动。
七、建立以支撑重点场景建设为导向的功能导入机制
(一)地方提出需求。各社区管理中心结合自身实际和重点场景谋划推进情况,在规划引领、城市评价体检和科学论证基础上,主动提出需要支持的功能导入需求事项。建立区域内功能导入机制,将区级层面可供调配的资源向有需求的社区导入。需要市级层面支持的事项,上报市城市办。
(二)促进供需匹配。在充分摸排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区域合作、皖北与沪苏浙结对合作、省内南北合作共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与央企战略合作、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等,明确能够导入的高能级、高水平企业、学校、医院、科创平台及活动赛事、会展论坛等,形成功能导入清单。加强资源引进、向上争取、跟踪协调、政策支持、省市县联动,推进项目精准对接、顺利落地。
八、建立重点项目调度机制
(一)谋划储备项目。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发展短板弱项、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重点任务和年度工作安排,超前谋划、精准谋划、高效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明确建设内容、投融资安排、要素保障等,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切实提高项目成熟度,为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打好基础。
(二)建立重点项目库。各社区管理中心和区直有关单位建立重点项目库,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速项目审批、优化前期流程等方式,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问题收集、交办督办、限时办结、清零销号”的闭环办理机制。
(三)组织推介项目。强化落地实施导向,积极链接央企、省属国企、行业百强等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公司等高成长性企业,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商协会、中介机构、咨询机构等,组织力量精准接洽招引,做到快速对接、高效洽谈、专业操作、优质服务,有力推进项目加快落地。
(四)强化要素保障。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拓展融资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争取省有关部门用地、用林、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
九、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一)加强综合协调。区城市办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会同区直有关单位建立“扁平运转、快速响应、灵活作战”协调机制。实行重点工作“月调度、季通报”,区城市办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中的共性需求及个性问题,定期形成工作专报,向区领导小组报告,并通报至各社区管理中心。
(二)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各项工作任务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衔接全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配套支持政策,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财力,确保政策保障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三)加强评价激励。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智库等智力资源作用,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每年发布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评价报告,查找短板弱项,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对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社区管理中心和区直单位及时予以激励。
(四)加强结对帮扶。依托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省内南北合作共建等机制,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做强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合作共建平台,集中布局、集中资源加快亳州高新区现代中医药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以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附件2:
亳州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为扎实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党工委管委会决定成立亳州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 长:康红锋 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张华玉 党工委副书记
赵 震 三级调研员
云 霄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牛 光 三级调研员
张 杰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杜建西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成 员:白 全 党政办主任
周 翔 经济发展局局长
杨珍法 项目建设局局长
侯小梅 科技创新局局长
赵绍宇 财政金融局局长
张朝阳 社会事务局局长
吕长付 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叶 嘉 企业服务局副局长
李 峰 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
芮跃峰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
刘昆鹏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
王中立 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主任
张 旭 城区分局局长
孙大鹏 教育分局局长
尚枫伟 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常 涛 高新投资公司董事长
孔祥中 第一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罗振宇 第二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李桂芳 第三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高 超 第四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刘大刚 第五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杨 娟 第六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张 峰 第七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许 赞 第八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张晓松 第九社区管理中心主任
王 伟 十九里镇党委书记
二、办公室组成人员
主 任:杨珍法 项目建设局局长
周 翔 经济发展局局长
副主任:茹心魁 项目建设局副局长
李 庆 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建设局和经济发展局,负责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的统筹、协调、调度、督查、推进落实和日常工作。
附件3
亳州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2024年工作要点
一、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持续推进城市供水、燃气、排水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协助市城管局完成辖区心积水点改造工程。(责任单位:城市管理支队)
二、人才农民工等群体购房专项政策。对专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外来及返乡就业农民工、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购买首套新建商品住房的,合理确定补助标准,予以购房补助。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群体住房困难。创新更加便捷、易得、低成本的支持购房金融产品。(责任单位:财政局、项目建设局)
三、扩大联合办学。支持亳州学院附属学校、亳州九中与长三角地区有关高校开展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合作办学。(责任单位:教育分局)
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片区化、一体化改造,计划改造老旧小区,补齐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品质,探索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加强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有序推进棚改安置房项目建设,做好棚户区改造遗留问题整改工作,完成棚户区改造。(责任单位:项目建设局、社会事务局)
五、全面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四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0家。建强科技创新载体,培育申报省企业研发中心3家。(责任单位:科技创新局)
六、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力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扎实推进现代中医药、高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产业发展,力争实现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不少于20家,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均增长10%以上,规上医药制造业、白酒及保健酒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均增长8%以上。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
七、加强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及时解决群众“家门口”的餐饮油烟、恶臭异味、噪声扰民、道路扬尘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强老旧小区环境卫生整治,通过蓝网绿道串联公园、森林、湖泊、绿地及市民公共活动场所,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城市管理支队)
八、深入推进创业亳州行动。持续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助您创业活动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支持高校毕业生、科技团队等重点群体创业。(责任单位:社会事务局)
九、开展“皖美红色物业”建设行动。推进物业大排查大整治,集中力量破解群众反映突出的电梯安全、消防安全、房屋质量、停车难、专项维修资金使用难等问题,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大提升,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责任单位:项目建设局)
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突破行动。组织“人才亳州行”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亳揽英才·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深入推进技工强市建设,完成补贴性技能培训,新增高技能人才500人以上。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开展飞地用才、柔性引才,完善与沪苏浙人才双向挂职机制。落实招才引智政策,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责任单位: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局)
十一、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持续推进幸福社区、站前社区等省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积极申报第三批省级便民生活圈试点。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丰富居民消费业态。拓展特色餐饮、生活零售、文化休闲、儿童娱乐、运动健身、社区食堂等服务功能,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模式,规范开展邻里节、美食节、家电家居及家政便民服务等促消费活动,繁荣社区商业。(责任单位:科技创新局)
十二、构建更加扁平高效统一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健全“民声呼应”工作机制,构建涵盖12345热线、“互联网+督查”、人民网网友留言、为企服务平台等扁平高效统一的民声呼应工作体系,精准回应群众关切,建立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快速高效办理、回复、评价机制,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责任单位: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