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41600MB0U771795/202410-00009 | 组配分类 | 其它解读 |
发布机构 | 安徽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公民 |
有效性 | 有效 | 关键词 | 无 |
名称 | 解读《亳州高新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实施意见》的通知 | 文号 | 无 |
生成日期 | 2024-10-16 | 发布日期 | 2024-10-16 |
一、《通知》制订的背景、依据和要求
(一)制订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意见》(皖办发〔2024〕11号)和《亳州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实施意见》《亳州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2024工作要点》(亳政秘〔2024〕58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二)制订依据和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工作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产、城、人互促共进,突出创新引领、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以城市运营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抓手,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为主线,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力、资源配置力和品牌影响力,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专业集聚区的试验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以城市的高质量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药都新城。
二、《通知》制订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工作中要做到: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和要素要求,不断增强经营主体活跃度和满意度。
——增强要素集聚力、配置力。紧紧抓住影响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关键变量,努力把城市打造成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投资兴业的高地、产业集聚的平台,知识创造的高地、创新驱动的引擎。
——人、产、城互促共进。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重点,将人、产、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谋划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人才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提升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发挥好规划引领、政策供给、投资引导作用,在“四化”互动、区域互动、产城互动、城乡互动中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增强发展内生动能,科学安排开发时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减少对政府投入的过度依赖,实现城市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亳州高新区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特色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前列,与长三角和省内开发区差距显著缩小,打造成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
——城市综合实力实现跃升。高质量发展走在皖北前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左右,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净流入。
——城市要素集聚实现突破。常住人口力争达到40万人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200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0.1万人以上,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0.2万人;“四上”企业数达到500家,营商环境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城市发展活力充分激发。现代中医药主导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过4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家以上。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原城市群,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城市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区等公共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全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全面提升,“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地位更加稳固,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药都新城基本建成。
二、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一)全面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
突出抓好科创驱动发展行动,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力争到2027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50家。建强科技创新载体,积极引进知名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建设亳州高新区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用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亳州分中心。
(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以亳州市皖北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为统领,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围绕做大做强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大树培育”计划、专精特新倍增行动、企业上市“苗圃工程”,梯度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加快开发园区提档升级,争取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优化人才“引育留用”体系,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开展靶向引才、柔性引才、飞地用才等,完善与沪苏浙人才双向挂职机制,做好人才入编、随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机制,积极为人才“放权松绑”。。
(四)提高城市外向度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园区共建,加快建设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申建国家中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亳州联动创新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组织参与广交会等国家重大展会,强化与境外商协会和投资促进机构对接,力争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
(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落实《亳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亳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十条举措》,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键申报”“高效办成一件事”,建立健全“全程帮办代办”机制和“有呼必应”机制,坚持“最多上一次网”“免申即享”等做法,建设无证明城市,打造一批数据惠民应用场景。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坚持“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机制,常态化开展“周六政企面对面解难题”活动,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实行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集中分办、双向交办,对“不能办”事项提级办理,开展为企服务“六找一接”(找政策、找市场、找订单、找人才、找员工、找资金、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精准进行要素对接。
三、紧紧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一)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专项行动,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建强校长、教师、教研三支队伍,积极争取省内外优质教育集团来亳合作办学,着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扩大、公平共享。推进医疗服务能力现代化。满足“一老一小”服务需求。
(二)创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将社区现代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点,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家门口延伸,让家门口的服务更加完善、更有质量,打造城市“温馨单元”。制定完善社区服务清单,打造融党建群建、事务办理、养老托育、医疗保健、文化休闲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提供全龄友好的优质服务。大力扶持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打造健康生活的心灵港湾、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
(三)营造舒心宜居生活环境
高品质规划建设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闲需求的新型居住区。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开展“深度保洁”,推动精细化保洁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公厕垃圾桶周边延伸。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和新污染物治理试点。
四、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优化城市规划治理
(一)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根据《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亳州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6-2030年)要求,锚定“六一战略”目标定位,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试验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打造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药都新城。
(二)科学确定城市定位
在原有发展定位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明确发展定位。围绕打响“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城市品牌,围绕现代中医药、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大健康等相关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试验区,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
(三)以城市体检引领城市更新
加强城市设计。以城市设计为主导,实施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管控,通过河道整治、廊道连通、微小空间更新等手段,塑造优美、安全、舒适、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完善高铁等片区功能,推进城东新区建设。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城市体检引领城市更新,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认真查找“城市病”,积极谋划更新项目库,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工作。
五、探索更加有效的投融资模式
(一)推动内涵式增长
将城市建设投入产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优化开发时序、项目组合、资源配置、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投资回报,实现城市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和内涵式增长。实施交通、生态、环境导向的综合开发模式,坚持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先行,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提高片区开发投资整体效益。在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片区开发、信息化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领域,探索项目整体打包、平台化运作、规模化运营,提高项目整体投资价值。
(二)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政府投资聚焦城市功能品质短板弱项、关键变量,重点保障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加大对群众反映集中领域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品质生活需求。着眼城市活力和竞争力提升,增加科技、人才、教育、创业和园区基础设施、产业服务体系等投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零基预算改革,探索财政资金跨领域、跨区域整合,最大限度发挥政府投资综合效益,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实施常态化绩效评价。
(四)激活社会投资
加强项目策划,提高项目可经营性和投资价值。对于经营性较强、收益回报机制清晰的项目,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以全额投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购买服务等方式共同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探索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模式。鼓励运用“投资人+EPC”、新型ABO等模式,引入有融资能力的投资人,与施工方、设计方组成社会资本联合体共同参与城市更新建设运营。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秩序,让各类经营主体有序参与、公平竞争。
(五)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等中长期资金支持。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精准支持新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各类产业基金在亳州高新区设立子基金,并加大对亳州高新区项目投资力度。
六、建立协同高效的推进体系
(一)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强化功能导入
结合自身实际和重点场景谋划推进情况,在规划引领、城市评价体检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建立需要市级支持的功能导入需求清单。建立区级城市功能导入机制,向社区导入一批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平台载体、医院学校、养老托育、活动赛事等功能事项。区直有关单位根据社区需求,积极摸排项目资源并加强跟踪协调、政策支持,推进项目精准对接、顺利落地。
(三)加强案例指导
鼓励实践探索,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智库等智力资源作用,深化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理论和实践研究。分层分级加强干部培训,提高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的专业化水平。
(四)开展效果评估
根据省、市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年度评价指标体系,区直有关单位各司其责,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定期交流工作信息,联合开展效果评价,每年发布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评价报告,指导各社区准确查找短板弱项,通过定向发力、精准施策,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五)集成创新政策
加强现有政策集成,定期梳理省内兄弟城市、沪苏浙城市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结合实际转化创新,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1+N”政策体系。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将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分解到各社区管理中心和区直部门,有力有序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各社区管理中心比照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三、《通知》制订的政策咨询
联系电话:0558-5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