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顶压前行 全市经济稳定恢复
2022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的反复冲击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一系列惠企助企政策,沉着应对各项风险挑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多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一、全市经济运行特点
(一)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01.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32.6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82.3亿元,增长3.4%。
一是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大关,达到2101.5亿元,居全省第8位(超过蚌埠市),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总量与宿州市(第7位)差距由上年的195亿元缩至123.1亿元。二是提速升级取得新进展。省反馈的23项指标中,我市全省前7位指标8项,没有居后3位的指标。23项指标增速居全省位次较前三季度前移的指标共16项,持平的2项。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居全省第4位,为近5个季度以来最好位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居全省第2位,为全年最好位次。三是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8:33.9:52.3调整为13.6:34.9:51.5,一产、三产占比分别下降0.2、0.8个百分点,二产提升1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有所加快。全市工业化率25.2%,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同期数据为年报数);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5%,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四是运行质量得到新提升。全年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8.6亿元,增长54.4%,增幅远超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省6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年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79.96元,较同期减少1.07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费用10.39元,较同期减少0.6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7.69%,较同期提高1.9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6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二)供给端持续稳定向好
一是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313.2万亩,总产量516.6万吨,比上年增加2.0万吨,同比增长0.4%。其中,夏粮总产量322.7万吨,增长1.4%;秋粮总产量193.9万吨,下降1.2%。畜牧业增长较快。猪肉产量29.7万吨,增长4.0%;禽蛋产量8.9万吨,增长10.0%;生牛奶产量1.2万吨,增长9.8%。二是工业生产较快复苏。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居全省第2位,较上年同期前移10个位次。三大门类均较快增长。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0.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的供应业增加值增长9.1%。行业苏复面呈逐步扩大态势。全市规上工业29个大类行业中,实现正增长行业12个,占比41.4%,占比与前三季度持平,比上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值增幅超10%的行业占比37.9%,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提升3.4、6.9、10.3个百分点。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中医药等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合计增长13.5%,增幅比全市规上工业高2.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58.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2.7%。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市重点工业产品中,白酒(折65度,商品量)增长18.7%、精制茶增长1.8倍,中成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分别增长20.5%、92.8%。三是服务业总体趋稳。批零住餐四行业均恢复增长。全年全市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18.2%、1.6%;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0.7%、8.1%。邮电业务量领跑全省。邮政业务量增长30.9%,居全省第1位。金融信贷增长较快。2022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213.1亿元,增长12.8%;贷款余额3118.7亿元,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形势较好。1-11月,电信业务量增长20.4%,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3%。
(三)需求端呈逐步恢复增长态势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增速居全省第9位、较上年前进6个位次。坚持项目带动,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部分领域投资增势强劲。2022年全市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213个,增长43.9%;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86%;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8.8%、42.0%;教育投资增长11.8%,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41.0%。二是消费恢复态势较为明显。出台“亳州市支持批零住餐旅游企业稳定发展十项措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人数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6位;持续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先后发放6轮惠民消费券,基本生活类消费增长6.2%;出台购车优惠政策,叠加发放消费券,汽车、石油类等大宗商品消费走势稳健,全市限上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2.6%、8.7%。三是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54亿美元,增长1.1%,居全省第11位;增幅较1-11月提升4.5个百分点,扭转了年初以来持续负增长的局面。
(四)新动能持续增强
一是新兴产业方兴未艾。2022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提升23.7、19.1、16.9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分别增长23.6%、14.9%,分别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3.0、4.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1、3.7个百分点。二是新型业态蓬勃发展。1-11月,规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47亿元,增长34.0%,增速高于全省23.7个百分点,上拉全市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6.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2.5%。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4.4%提至15.8%,技改投资占比由9.2%提至10.7%。三是新型消费势头猛烈。新冠疫情期间,网络购物和网上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2022年,全市居民接触性消费减少,网络购物发展向好。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为3.4亿元,增长16.5%,高出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4.8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全部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9%,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五)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二是居民收入保持增长。全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70元,同比增长6.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64元,增长5.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72元,增长 6.6%。三是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市基本消费品保供有力,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始终控制在2.2%以内。全年上涨1.9%,涨幅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四是民生支出保障有力。2022年,全市民生支出完成332.9亿元,增长3.7%,占财政总支出的83.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教育等支出增支明显,分别完成71.5亿元、63.5亿元、81.5亿元,分别同比增支9.4亿元、7.7亿元、4.3亿元。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工业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仍需巩固。一是重点行业持续增长能力有待提升。2022年,全市29个大类行业中,有17个行业增速同比下降,下降面达58.6%。增加值靠前的十大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品制造业全年增加值分别下降0.9%、0.1%、10.8%、6.5%,回升进程缓慢。白酒产业虽预计保持增长态势,但受高基数影响,对全市工业增长高拉动作用将难以为继。白酒、医药两大支柱产业拉动放缓,将对2023年全市工业增长造成一定压力。二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增加。2022年,全市规上小微企业636家,占比93.4%;小微企业增加值占比39.4%,与企业数量占比明显不匹配。小微企业增加值下降0.5%,增幅低于全市规上工业11.1个百分点,低于大中型企业19.3个百分点。同时,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原材料购进、用工、融资等运行成本增加问题,生产经营前景不容乐观,对工业稳定增长将产生一定影响。三是生产下滑企业占比较高。2022年,规上工业中产值下降企业329户,占比48.3%;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87户,占比12.8%;329户企业产值下降30.7%,下拉工业产值增速9.7个百分点。四是发展后劲不足。2022年,全市新增工业企业仅80家,比2021年少11家;新增企业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4个百分点,比2021年降低1.9个百分点。
(二)部分服务业恢复尚需时日。一是消费意愿受到抑制。由于疫情持续反复时间较长,居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预期转弱,非刚性消费需求下降。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88.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2%,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二是交通物流受阻萎缩。疫情期间,受交通管制、物流不畅、人员流动受限等因素影响,2022年全市客货运周转量下降1%,其中客运量下降49.1%,货运量下降5.4%。三是市场消费大幅下滑。人员流动的持续减少,对接触性行业尤其是住宿餐饮行业产生较大影响。2022年,全市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下降19.9%、16.4%。
(三)房地产市场依然较为低迷。随着减少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等一系列购房优惠政策落地,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有所收窄。但受市场信心不足影响,政策显效仍不明显,房地产市场恢复仍需时日。一是房地产投资后劲不足。从新入库项目看,2022年全市新入库房地产项目32个,比上年减少24个;计划总投资283.7亿元,同比下降39.8%。从施工面积看,2022年,房屋施工面积下降14.0%,新开工面积下降42.1%。从先行指标看,土地购置面积110.4万平方米,下降62.2%;土地成交价款33.8亿元,下降64.8%。二是房地产销售市场持续遇冷。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19.6万平方米,下降24.2%;商品房销售额288.9亿元,下降27.6%。
三、对策建议
一要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切实增强发展潜力。要从细节入手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大文章。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全市“六一战略”,有的放矢抓招商,千方百计促落地。对一些带动性强、产业链条长、发展前景好的重大投资项目要想方设法招进来、留得住、发展好。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步伐,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落地即开工、开工即建设,以更多有效投资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要全面提升投资转化效能,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建成后迅速投产达产,以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要切实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动能,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目前,我市工业化率仅为25.2%,在全省处于后进位置;加快工业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我市一系列问题的现实需要。要以工业生产稳步提升为目标,深入开展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快制造业改造升级步伐,挖掘、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要强化帮扶助企措施,切实提升重点企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稳定器作用。同时要强化要素支撑,为众多小微企业保驾护航,切实增强小微企业的发展信心;要加强规划引导,激励小微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切实激发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全面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需求,挖掘消费潜力,全方位助推消费市场较快恢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提振消费信心。一要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体制机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无后顾之忧敢消费,从根本上提振消费信心。二要积极培育消费新的增长点,推动市场加快恢复和生活服务消费加快回补,全面激发消费需求。定期不定期开展消费券发放、给予购车、购房补贴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引导民众积极消费,促进消费市场持续恢复。三要挖掘消费潜力。要依托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打造更多消费场景;丰富、创新旅游形式,为旅游景点植入更多文化场景和文化内涵,增加体验式、参与式板块,做好人文景观旅游大文章,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