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亳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解读
发布时间:2023-06-05 11:13
信息来源: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亳州市林业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一、编制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亳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规划衔接区域发展战略,落实《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规划目标、修复布局、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是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为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新征程提供坚强支撑。
三、规划编制过程
2022年3月23日,市政府召开工作部署会议,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会后印发《〈亳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指导组。经基础调研、专题研究、规划编制、意见征询、专家论证等工作阶段,2023年6月2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规划》。
四、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全面推进亳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实施“六一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二)分期目标。
至2025年,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形成,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保护机制初步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工程得到有效推进。
至2030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成功构建;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基本建立。
至2035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完成,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建成;生态保护机制全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基本形成。
五、主要内容
(一)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构建“四心两廊网络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其中,“四心”为亳州市中心城区“林拥城”生态核心及周边区域、涡阳沉陷区生态核心及周边区域、蒙城国家湿地—沉陷区生态核心及周边区域、利辛西淝河—阚泽湿地生态核心及周边区域,“两廊”为涡河生态经济带、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网络化”为以河流水系、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区域绿道等线性廊道为依托组成的全市系统化生态网络。
(二)划分生态修复分区。
全市共划分为6个生态修复分区,包括亳州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涡阳城区环境提升与采煤沉陷治理区、蒙城北部湿地保护与采煤沉陷治理区、蒙城南部农田整治与水系连通区、江淮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
(三)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全市确定城镇人居环境提升重点区域、河湖水系综合整治重点区域、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域、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重点区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等6类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四)部署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
①亳州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重点围绕亳州市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开展城市绿地系统、城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建设等。②涡阳城区环境提升与采煤沉陷治理区重点推进涡阳城区蓝绿空间建设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③蒙城北部湿地保护与采煤沉陷治理区重点推进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作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④蒙城南部农田整治与水系连通区生重点安排农田灌排、机耕道路、田间林网等项目,推广土地平整改良和稻作技术。⑤江淮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重点开展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强对廊道内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重点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重要生态廊道保护与建设。
围绕各项任务落实,《规划》安排了亳州市中心城区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涡阳城区环境提升与采煤沉陷治理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蒙城北部湿地保护与采煤沉陷治理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蒙城南部农田整治与水系连通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江淮运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和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共7项工程。
六、创新举措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确立生态修复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有序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规划编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坚持充分论证,公众参与。
七、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过程中,需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加强实施管理、加强科技支撑、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保障规划任务完成。
解读机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科
解读人:方凯凯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558-570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