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高新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皖政〔2022〕64号)和《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亳政秘〔2022〕57号)文件精神,加快构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业化为导向,技术、人才、金融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着力提升“基础共性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一体化的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创新共同体和产业综合体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进程,赋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从我区实际出发,深刻把握我区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强化工业互联网思维,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突出“双链融合”,完善政策环境,畅通转化渠道,强化金融支撑,为加快实施“六一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坚持围绕企业抓产业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一体化,完善创新对接服务机制和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加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等要素支撑,强化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意识,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为园区经济实现“三高”发展添动力,增动能。
(三)具体目标。到2025年,我区全社会研发支出年均增长15%,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亿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00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100家双突破。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科技协同服务工作机制
1.创新对接服务机制。统筹产业、金融、市场、人社、统计等主管部门围绕企业在发展周期中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就创新资源要素需求建立“科技+”协同服务体系。聚焦产业招引和发展,依据产业专班、营商环境办、非公党建以及产业部门负责机制,辅助使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常态化进行需求捕捉,帮助并指导重点企业凝练挖掘技术需求,通过工作分流建立闭环机制,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对接。每年定期选派2名以上“科技情报员”,帮助企业“找院士”“找顶尖团队”“找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找科技成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区域内循环。(经贸局牵头,营商环境办、党群办、招商局、招商局、投促局、人社局、亳州学院配合)
2.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吸引省内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园区建立分支机构,重点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任务推进科技成果、技术合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线认定登记及相关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科技服务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科技型企业“包干制”,推动创建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经贸局牵头,市场局配合)
(二)鼓励创新平台建设和能级跃升
3.支持科技成果中试孵化(产业)基地建设。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园区内建设通用性或行业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优先支持具备中试(孵化)基础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相关高校或企业建立场景促进中心,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策划、发布等对接工作。(经贸局牵头,古井集团、高新投、城建集团配合)
4.推进科技成果孵化载体建设。围绕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建设,提高创新创业载体运营和服务质量,重点并加速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协同高校做好科技成果落地,常态化开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路演活动。(经贸局、人社局牵头,城建集团、亳州学院配合)
5.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以高校院所为支撑,共建现代中医药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功能,为我区产业发展、产业技术创新、产业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相关部门优先保障对共建创新平台的建设用地需求,提供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用房和引进人才用房等。(经贸局牵头,亳州学院、高新投、规划局配合)
6.推动创新平台能级跃升。统筹科技、经信、发改、人社局分管的创新平台,推进“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引导创新平台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开放协同和科产融合,围绕园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出创新平台创新绩效和能级跃升。(经贸局牵头,人社局、财政局配合)
(三)培育壮大创新转化主体
7.支持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科技成果在我区创办领办企业,建立创新创业资源与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有效对接机制,做好园区创新创业工作,不断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党群办和人社局牵头,经贸局、亳州学院配合)
8.抓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5年突破100家,制定科技企业“双培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企——科技型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引导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经贸局牵头,市场局、税务局配合)
9.落实规上企业“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指导帮助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扩面清零”,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经贸局牵头,市场局、税务局配合)
10.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围绕我区涉农产业领域,建立科技特派员需求库,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帮助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服务下沉,促进技术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全面提高涉农产业效益。(经贸局牵头,十九里镇政府,涉农社区管理中心和城建集团配合)
(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库建设
1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园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专利挖掘和布局,定期发布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和信息,提升服务运营水平。(市场局牵头,经贸局配合)
12.加强科技人才智库建设。依托高职称人才库、产业专家库和英才库设立创新咨询委员会,来自企业人才和专家不低于1/3。针对高新区建设、双创、产城融合、科技规划、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并协助凝练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经贸局牵头,人社局、党群办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统筹并重点协同省、市部门引导资源要素的倾斜,注重产业技术范式转移和应用,加强技术扩散的收敛能力,按照省市有关科技工作部署和行动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进园区科技创新工作,构建全区“大科创”工作格局,引导区域内涵式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经贸局)
(二)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的出台。强化政策引领,突出科技创新地位,重点参考省、部分市和国家级高新区的科技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有的放矢按照产业发展阶段和园区企业的创新情况(企业创新积分制),从供需角度支持企业线性创新和促进产业科技结构性调整。(经贸局牵头,市场局、人社局、财政局、税务局配合)
(三)强化资源要素多元投入。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创新需求的科技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项目攻关、平台建设、科技人才类、成果转化类项目。推动科技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研发贷”“科技成果转化贷”“人才贷”等信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授信,扩大投资贷款规模。(经贸局牵头,财政局配合)
发挥高新投的功能作用,联合区域天使投资公司建立基金群,设立资助个体(团队)创新创业计划,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经贸局,财政局、高新投牵头,亳州学院、城建集团配合)
(四)加强创新文化(环境)与科学普及协同转化。营造科技创新文化和舆论环境,加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培训,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逐渐形成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断引导企业主动创新,主体创新和主导创新。重点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和典型案例的宣传。(营商环境办、经贸局牵头,党群办、教育分局、生态环境分局、市场局、税务局、高新区科协配合)
(五)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围绕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各部门与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工作,建立考核机制,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汇报科技工作协同创新情况。(党工委办公室、督查考核办牵头,营商环境办、经贸局配合)
附件:亳州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名单
附件:
亳州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名单
组 长:康红锋 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魏 师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张华玉 党工委副书记
孙 伟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成 员:姚立军 工委管委办公室主任
白 全 党群办主任
侯小梅 经贸发展局局长
锁海涛 招商局局长
周 翔 投资促进局局长
杨珍法 规划建设局局长
赵绍宇 财政局局长
张朝阳 社综局局长、人社局负责人
吕长付 中药材市场局局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
哈媛媛 税务局局长
叶 嘉 营商环境办负责人
王永超 教育分局局长
张西炜 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张 杰 督查考核办负责人
王 伟 十九里镇党委书记
葛 跃 亳州学院发展规划与科研处
李安军 古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
孙 峰 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
常 涛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