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betway必威体育是什么 > 市政府办 > 职业教育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312-00136 组配分类: 职业教育
发布机构: 亳州工业学校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工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2-21 发布日期: 2023-12-21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312-00136
组配分类: 职业教育
发布机构: 亳州工业学校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 公民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工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2-21
发布日期: 2023-12-21
亳州工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12-21 15:36 信息来源:亳州工业学校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推动亳州工业学校“十四五”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依据《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学校发展与改革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四五”事业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三五”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亳州工业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持“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广开办学思路,拓宽办学渠道,走出一条以特色树品牌、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路子,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培养规模平稳扩大。近两年年均招生由前些年的几百人增加并稳定在15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增至3969人;学校年均为企业员工、退役士兵、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开展社会培训3000人次以上。基础能力快速提升。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80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持续优化。“十三五”末,在编专任教师达112人,其中高级讲师41人、占比36.6%,兼职教师86人、占比43.4%,“双师型”教师56人、占专业课教师62%。教研教改成果卓著。五年来,共有两百余人次在各类教学比赛、“三优”评比、教师信息化活动等方面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共有八十余人次获得省、市等各级各类表彰;质量提升工程4个项目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完成立项省、市级课题3项。“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获得 “亳州市文明校园”“亳州市文明单位”“亳州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十四五”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新方向。国家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 目标和任务,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召开,把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为我校新阶段事业大改革、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共建“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六重战略深入实施,亳州市作为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桥头堡,将聚力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有利于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加大自身教育开放程度,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奋力实现“六一战略”发展目标。这些给学校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亳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的关键时期,也是聚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和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对人才需求更为强烈,亟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中提质升级,构建“大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服务能力。对我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提出新的期盼。面对新方向、新要求、新期盼,对标亳州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条件限制规模。十三五期间,在校生规模始终在3000人以内,但高新区、谯城区每年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稳定在18000人左右,按照职普大体相当的比例,应有约8000人选择中职教育,由于之前办学规模受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域内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需求。专业产业对接不紧。“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培育和壮大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学校现有专业对接不够紧密,需通过专业调整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内行业、产业、企业人才需求同频共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校现有教职工198人,专任教师145人,对标师生比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与A类校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仅12人、从企业引进的双师型教师仅62人,师资队伍整体研究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缺少有影响、能引领的技能大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意识不强。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深度有限,有些合作只是停留在浅表层次,校企共建、共育机制尚未形成,“校中企、企中校”的校企命运共同体需加快建立。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  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执行国家和省职业教育大会部署,把握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主题,立足服务区域战略、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办学方向、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坚持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增强能力、跨越层次,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强化办学适应性,为亳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三全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坚持“五育并举”,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增强国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切实抓好国防教育工作。聚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兼顾家长、学生升学需求,完善育人质量保证机制。

—— 固本强基,综合改革。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实施 “ 三教” 改革、“ 岗课赛证”融合综合育人,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评价体系改革,提升智慧教育、智能管理水平,提高职业教育发展适应性。

——突出重点,工程引领。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重点,对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任务,以重点工程引领发展建设,高标准推进项目落实,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做优专业,做强学校。

——精准治理,强责问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决策机制、议事规则、教 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依法依规精准治理学校,强化发展目标考核和履职问效机制,提高学校发展质量和育人效能。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四五”初,总体实现办学规模翻番,办学条件A类达标,办学层次跨越升格,教学改革系统深化,校企合作互融一体,内部治理有序高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力争成为“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优质职业院校。

具体目标:

——发展定位。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 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全省职教大会 精神。办好中职教育,加强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2020年通过B类学校评估,2025年前办学水平达A类学校标准;启动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规模。“十四五”末,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6000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500人以上。 “十四五”期间,扩大社会技能培训种类和范围,年均承接和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1500人次以上。面向社会开展的技能鉴定年均5000人以上。

——办学条件。依据A类学校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争取政府支持,加快推进新校工程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后续提升建设,统筹建设智慧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加快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实训设备、网络课程资源和图书资源建设,“十四五”末,生均占地和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生均图书数等全面达A类标准。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扣好学生人 生的第一粒扣子, 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加强 “一训三风”建设,引领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加强物质文化、精神 文化、制度文化、质量文化建设,形成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格局。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整体性好,立体性强,特色鲜明,氛围浓厚。

——专业建设。围绕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传统优势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服  务业,优化现有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提升专业对接产业匹配度,重点建设五大专业群,开设中职专业20个左右,联办高职专业10个左右,打造3—5个主干专业,与高校、企业联合打造一批省级示范专业和示范实训基地。

—— 队伍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每年按计划招录新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十四五”末,“双师型”教师比例、企业兼职教师比例、硕士及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达 “A”类标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提升。完善名师培育培养机制,对标《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扎实推进教学创新团 队、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培育培养,充分发挥名师的 引领示范作用。完善德育队伍培养机制,强化德育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培训和结对工作,加强中层干部挂职锻炼,加强校长研修培训,打造名班主任、骨干中层、名校长管理队伍。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干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管理能力培养,发挥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评价和监督作用,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追求、有责任担当的学生干部队伍。

——教学改革。全面推进“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突出班级、 课堂和车间育人主阵地、文化活动育人主渠道、网络媒体育人大平台,完善家校共育、社会参与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优选原则,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 同行的顺利实施。完善 “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高度重视体育教 育,国防安全教育,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劳动 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国防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积极深化课程课 堂教学改革,组织教师研发紧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流 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实用教材,加强在线课程和资源建 设以教学场景创新、学习流程再造和信息技术手段推进 “课堂革命”,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标开设的重点专业,提升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每个专业建立3家以上稳定的合作企业,实现专业、资源、基地共建共享,带动校内创新创业园建设,建设重点专业 “大师工作室”,校企联合开设 “冠名班”,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积极开展“ 1+X”证书制度试点,争创省级以上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加强产教融合交流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积极融入长三角职业教育联盟。

—— 内部治理。坚持“ 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协同育人”治理原则,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度,规范约束激励机制,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学校内部治 理体系,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流程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 化、管理水平高效化。构建人人积极参与、个个出谋划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文明校园。

——质量效益。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十四五”末,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稳定在2000人左右,学生“ 1+X”证书率达80%以上,就业、升学率达98%以上,企业和高校对毕业生满意度高。社会效益日益突显,“十四五”期间,社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种类、范围不断扩大,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力争引企入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达到5家以上,学校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售后、企业管理,全力服务本地企业。

三、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十大工程”。

(一)党建引领工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实施“345”工程。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提高党建质量。充分发挥党总支在党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党总支委员与党支部工作联系制度,引导广大师生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建与教育教学无缝对接。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常学长抓,建立学习型党支部。严格执行“ 三会一课”和党员活 动日制度,积极组织各支部开展红色教育,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 标准化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支部书记履 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实行党建目标管理,促进党支部工作规 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不断增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 模范作用。加强党员干部管理,规范党内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管理。改善干部结构,做好干部培训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专业化、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立德树人工程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文明守纪”系列教育、职业道德与诚信敬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将课程思政浸入课程教学之中。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基地、职业文化进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国防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国 防理论,了解国家安全与国防形势,理解国防建设和发展规律,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国防 重点、焦点、热点等问题开展辩论、科技探究等活动,组织开展军事训练,增强学生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为捍卫国家利益敢于斗争、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胆识和品格。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 三全育人”、“五育  并举”,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齐开足思政、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课程。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 同行,推进体育健康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把学生体质健 康水平作为学校综合考核重要内容;推动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 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统筹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 服务性劳动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三)专业建设优化工程

围绕全亳州市经济建设,紧密对接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传统优势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优化现有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提升专业对接产业匹配度,重点建设电子商务、装备制造、物流管理与服务、会计事务、电子技术应用等一批与地方产业高匹配度的专业,巩固发展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与乡村振兴高契合度的专业,以更好服务全椒经济社会发展。到2025年,建成电子商务、装备制造、机电技术应用、会计事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五大类主干专业群,打造电子商务等1-2个国家级优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会计事务等2-4个省级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与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健全和完善专业技能竞赛机制,力争更多赛项入围全国技能大赛决赛,并在全国大赛中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加强技能大赛赛点建设,培养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和裁判;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为基础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研究职教高考制度,力争对口高考录取本科人数逐年攀升。分专业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支持与引导主干专业毕业生在亳州市内就业,到2025年,学生本地就业率达到70%以上。

(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现有教职工有198人,其中一线教师有190人,研究生学历12人,专业教师145人,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十四五”期间,坚持“外引、内提、横联”的原则,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并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健立长效考评和监督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考核制度,修订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成立思政教研室,组建不少于10人专兼职教学团队。完善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育及管理办法;实施 “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践等形式,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形成能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和业务精湛的竞赛训练指导团队;完善以社会、学校和学生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学校每年的经费预算保证将不少于收入的2%作为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加强和企业合作开展纵向、横向课题研究,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 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课程开发等,组建7个左右结构化跨界教学团队开展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专项研究与实践。

“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一个省级以上课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充分发挥教科研对学校提质培优的引领作用和对企业增值赋能的服务功效。到2023年专任教师数增加到22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比例达10%(22人);“双师型”教师达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 154人)以上;引进和培育5名左右省、市级教学名师,引进或内培10-12个省级或市级的专业带头人,培育30名左右骨干教师或高层次技能型教师;至2025年底专任教师达到250人左右。建成6个省级或市级名师工作坊,培育11个校级名教 工作室;建立校际、校企师资双向交流机制,兼职教师数达到专任教师数的30%左右。

(五)“三教”改革推进工程

“岗课赛证”融合引领“三教”改革。“十四五”期间,与亳州联滔电子厂、古井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1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2个“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3个企业实践流动站,设立6个左右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开办相关冠名班(“奇瑞班“古井班“联滔班”等)。深化主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实践,优化核心团队和核心课程,合理配置仿真与真实 的教学资源,逐步推进工业机器人专业“1+X”试点工作,实现岗课融通,赛证融合,“赋能”教师以提升素养能力。积极深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组织教师研发紧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实用教材,加强在线课程和资源建设。以教学场景创新、学习流程再造和信息 技术手段推进 “课堂革命”,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优先使用 “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和新 课标教材,建设5门校级在线课程,开发4本以上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校本教材。

严格落实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实施 教师引进、校企互聘等改革,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同步提高专兼 职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常态化开展教改培训,鼓励教师采用 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十四五”期间,评选2个左右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实践推广。

(六)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按照教育部《2020-2022年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对接《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A)》,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丰富第二课堂,规范主题班会和学生社团,加强安全、劳动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拓展校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产业文化和县域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举办校田径运动会、技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活动,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生活服务网络和文化设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采取“外引内培”,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领雁工程”,完善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育及管理办法,“十四五”期末形成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干部团队、思政教育队伍、优秀班主任团队、专业教学团队、竞赛训练指导团队、学生社团教师指导团队和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梯度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推行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深化工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培育2-3个地方特色专业,打造优质品牌专业7个,提高专业“供 给侧”适配度。建立由校长直管的质量督导室,配备5-8名专兼职督导人员,加强教育过程管理和指导,落实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开放日、职教教研月等教学制度,推行7S教学现场管理 ;修订班主任管理条例和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完善就业跟踪服务信息网络,健全以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维主体的质量评价机制。

“十四五”期间,实现全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8%以上,每年流生率控制在5%以下;学业水平检测、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师生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均居全市前三名;学校每年70% 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20%的优秀毕业生在都市圈和域内“群主”“链长”等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岗位就业或创业,5%的毕业生升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深造。

(七)校企合作深化工程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完善校企双主体、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围绕亳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规模企业合作,完善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共建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健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管理规范。“十四五”期间,紧随区域内行业等发展态势,实现校企精准高效“三对接”,打造校内专业群与企业群立体交流平台,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优化现有专业、实现文化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就业创业等共建、共管、共享,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 配度高、充分反映地方主导产业和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及职业岗位变化趋势的五大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建立3-5家以上稳定规模的合作企业,带动校内创新创业园建设。建设5个“大师工作室”、5个“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3个企业实践流动站,设立8个左右的校级“名师工作室”,同频提升校本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校本化14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建设10门课程的现代融媒体教学资源包;与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古井集团、亳州药膳发展有限公司、亳州文旅集团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设10个以上的“冠名班”。在4个专业试点推行现代学徒制,联合打造7个省级优质专业和5个市级示范实训基地,争创1个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汽车制造与维修、物联网智能家居、物流、会计、云计算等7个专业的1+X证书试点;加强与长三角区域职业院校合作,深度融入涵盖行业企业的长三角职业教育联盟,积极引进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设立2个分支机构或产业学院分部,持续与都市圈内职业院校联办电子商务、中厨药膳等高职班直至职业本科班,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发展通道,延伸教育链,丰富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校企联姻共同发展,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和服务层次,全面提升办学软实力。

(八)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依据国家《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规范》《安徽省智慧校园建设规范》,坚持“统筹规划、主动参与、注重集成、持续改进”原则,成立滁州市应用技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智慧校园建设办公室,结合学校工程建设成果和缺项,聘请专家精心修订并实施《亳州工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按照《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重点支持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安排专人参与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智慧校园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设备选用与安装调试,融合5G、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在师生发展、教学资源呈现、教育教 学管理、网络安全等诸多方面建成智能化管理与教育教学服务平台。高质量建设学校管网、校园一卡通、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等子系统,加大软硬件投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着力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先进教师队伍,扎实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重点提升智慧校园应用水平。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变革、网络空间“人人通”目标,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化建设覆盖全体校园智能终端,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智慧学校建设、管理和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到2025年,逐步建设成市内一流、省内领先的智慧校园,达到《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A类校)要求。

(九)内部治理改善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协同育人”治理原则,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度,规范约束激励机制。将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与“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建立以学校章程为统 领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治理架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职工评价和绩效考核等机制,修订《亳州工业学校教师制管理方案》《亳州工业学校技能大赛指导奖励办法》等制度;落实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开放日、职教教研月等教学制度,推行7S教学现场管理 ;定期召开教代会,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加强PDCA内部管控和外部审计,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强化干部培训学习,充分利用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全力提升中层管理干部的执行力,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流程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 水平高效化;全面落实国标和省标,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技能人才的校本课程标准和培养 机制等,与发达地区接轨,完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视导检查制度,提升职业教育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大力推行治理项目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跟踪反馈和绩效评估机 制,提高决策水平。优化管理团队,实施“ 学校--系部”分级管 理,实行干部定期轮岗制度。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 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持续加强“一问二看三检查 四登记五联系”门卫管理,严格落实大型活动安全防范措施,全面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坚决防止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健全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及家校定期沟通帮扶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十)乡村振兴助力工程

“十四五”期间,围绕亳州市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培育涉农优势专业1-3 个,深化校乡(镇)合作,遴选专业方向, 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载体,瞄准各乡镇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精农技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有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支持亳州市农业农村类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和师资优势,协同开展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进科技进乡村工程,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和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精准助力。

全面有效履行职业院校培训的法定职责,主动协助亳州市人社等部门,制定专项培训方案,扩大面向社区居民、乡村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规模,为三农人员做好全方位的 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服务,构建企业和职业教育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时代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行 “互联网+培训”模式,针对农民工返乡再就业人群、退役军人、乡镇企业( 园区)在职员工、村镇工作人员等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培训;大力 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高素质农民、乡村企业家、农村科技人员,定期委派专业课教师深入乡村企业,针对技术难点合作攻关;培训乡村电子商务骨干,助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末,年完成乡村培训规模达1000人次。到2025年,为乡村企业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300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省内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在政策研究、校园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给予指导。成立“十四五”规划实施领导组、工作组,加大规划组织管理和监督力度。明确规划发布程序,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专业教研室、公共课学科组直至教师个人,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标对表落实规划执行责任。

(二)完善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及省市职业教育工作部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新增、修订和完善一批管理制度。着重加强在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及校企合作、1+X证书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三)强化目标管理。坚持目标导向,建立任务清单制度,依据“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 “六一战略”列出任务清单,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明任务清单中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要求,制定并落实配套的奖惩措施。规划实施工作组加强对规划 执行情况的跟踪,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和考核,及时掌握目标完 成情况,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考核范畴。动态监控规划执行,依据环境变化和学校实际适时按程序对规划目标、措施作必要调整。

(四)加大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办学投入,包 括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科研等经费 投入。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解决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任费用。深化 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 才、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教师通过技术研发、教材研制、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取奖励性绩效收入。

(五)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宣传学校规划,解读规划,开创职教发展新环境、“十四五”规划执行新环境、学校文化建设新  环境等,营造“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校长教师进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注重对职业教育政策、学校发展特色、招生就业工作等宣传。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

附注解释:

1】“345”工程:“3” 即亮党员身份、亮年初承诺、亮 工作实绩;“4”即带头干事、带头上课、带头教研、带头结对青年教师和困难学生,“5”即不搞有偿家教、不推销教辅材料、不参与有偿招生、不体罚学生、不酒后驾驶。

2】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201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 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 “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 指由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3】“三教”改革:“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职业院校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合称为“三教”改革。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 “职教20条”)所提出。“三教”改革是新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的必然要求,改革的实质是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围绕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人岗相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批内容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教材,形成一套精准施教的有效方法。以“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团队、再造教学流程”为途径,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生态,把“三教”改革的成果落地落细到课堂上,体现在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上,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4】岗课赛证:岗课赛证是“岗、课、赛、证”的统称,其中:“岗”指工作岗位,“课”指课程体系,“赛”指职业技能大赛,“证”指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2021年4月12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程设置内容靶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 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专业课教材对接主流生 产技术,校企共同开发,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主干专业教师团队要分工协作,主动实践模块化(典型工作任务 中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方式;“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课 程改革,适应生源多样化需求,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 程教学多维评价体系,“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通过组织 参加国家、省、市、校(全体学生参加)四级师生比赛机制,提 升课程教学水平;“证”是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通过开发、融 通多类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融入证书,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升专业教学适应度,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