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药科技学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betway必威体育是什么 >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 >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2341600485891867G/202403-0001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2024-2026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书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3-18 发布日期: 2024-03-18
索引号: 12341600485891867G/202403-0001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法治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2024-2026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书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3-18
发布日期: 2024-03-18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2024-2026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书
发布时间:2024-03-18 10:21 信息来源:安徽中药科技学校 浏览次数: 字体:[ ]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2024-2026

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书

 

 


 

 


 




 

2023年12月




目     

 

第一章 发展背景 1

第二章 指导思想 2

第三章 发展目标 3

第四章 重点任务 4

第一节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

第二节 完善优化学校办学体系和类型 9

第三节 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10

第四节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2

第五节 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5

第六节 推进学校开放合作办学 17

第七节 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18

第八节 强化教育数字化支撑功能 19

第九节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21

第十节 平安文明校园建设 2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2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0号),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意见》、《亳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法规和文件精神,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办学综合实力,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安徽省高水平现代化特色职业学校,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指南,是明确我校发展方向、教育格局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指引。本规划以2024年为基本期,规划期为2024-2026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安徽中药科技学校是一所医药卫生类公办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与安徽亳州技师学院实行一校两牌。学校现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国家首批l+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教育部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学校、安徽省首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安徽省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A类学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荣获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安徽省文明校园。

2024年学校以“三年升专”为目标,以实施“1334”工程为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一条主线,做到三个坚持,狠抓三项重点工作,实施四大工程。一条主线是:围绕高质量发展。三个坚持是: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培根铸魂,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坚持依法治校,全面提升治理能力。三项重点工作是:重点狠抓师德师风建设;重点狠抓学校精细化管理;重点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四大工程是: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工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强基工程;服务地方经济延伸拓展工程。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在深入分析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全面规划专业结构,整合专业教学资源,聚焦专业发展方向,重点针对亳州市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板块积聚资源建设专业集群,构筑专业体系模型,凝练专业内涵特色。学校现开设中药、中药制药、药品食品检验、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技术、客户信息服务等32个专业。为了更好服务于养生健康需要,增设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促进就业与升学,专门成立对口升学部,紧抓旅游、计算机等专业对口升学工作。办学层次中专和3+2五年大专,侧重重点专业3+2五年大专招生培养,五年制招生比例达到40%以上,在校生占比50%,提升整体比例和层次,学校现有学生13728人。计划自2024年起,在中药学、中药制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招收首批高中起点的高职学生,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资源,教师队伍的质量高低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14人,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及双师型教师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优化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理念领先、业务精湛、拼搏向上的教师队伍。


第二章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着力推进综合育人改革,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三教”改革质量、落实“三全”育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立足亳州,服务全省,以落实《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己任,利用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主动对接中医药、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新发展阶段,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积极打造“中药”、“医护”和“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应用性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服务于现代中医药、基层医疗、城乡社区卫生、妇幼保健、养老康复、加工制造、客户信息服务等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26年,学校立足安徽省优秀中职学校,成为全省中职教育的标杆;成为服务区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高地;畅通中等职业层次到高等职业学校和大学本科的成才渠道,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到2026年,努力建设1-2个专业成为全国优质专业,积极争创国家“双优”学校,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以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实施“六百工程”的通知》(皖教秘职成〔2022〕98号)要求,聚焦党建领航、思政铸魂、教学改革创新、教科研能力提升、校企深度合作“五大板块”;经过三年的努力,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依托“三个坚持”(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培根铸魂,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坚持依法治校,全面提升治理能力),落实“三项重点工作”(重点狠抓师德师风建设;重点狠抓学校精细化管理;重点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实现四大工程(教师能力素养提升工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强基工程;服务地方经济拓展工程),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施党建引航工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建立校、党建立教,切实履行好管党活党、以法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提升。

1、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三全育人”,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实施思政铸魂工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环节,深入落实“五育并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深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列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建立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工作网络,构建全方位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层次施以不同的教育重点,形成纵横、立体交叉的管理辐射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开展养成教育,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感恩、责任、诚信教育,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各种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思想、心理、人际、社会交往等方面构建立体的育人网络,以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扎实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2020年版)》与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机制,组建德育课教学团队,开展思政课程创新改革。根据各学科课程特色,挖掘思政元素;聚焦脱贫攻坚“思政课”,引导学生领悟脱贫攻坚精神,增强制度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同时依托省市级名师工作坊(室),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组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医药卫生课程思政“多元混编”教学团队,构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渐进螺旋”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氛围。到2026年,学校形成2 个以上有特色的德育品牌项目,在省内外产生示范引领作用;获省级班主任能力大赛1项,建成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

2、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强化。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紧紧聚焦课程育人主线,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多元主体作用,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在教学模式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组织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小组研讨、课堂实验等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校内外教学基地,将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中。持续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打造一批教学示范课程。在教学管理方面,针对教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统筹推进教学组织、教研、考核评价等管理改革,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强化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实现各门思政课程有序衔接。

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为引领,推动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自觉开展集中学习和经常性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和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3、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断强化思想导航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立大志、有大爱、树大德,有担当、讲奋斗、做奉献;以知识、实践、文化、艺术等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青少年成长成才要励志勤学、加强磨炼。学校着眼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普及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不断加强体育特色建设,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致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学科优势、教师专长和学生特长,积极承办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引领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向美向善而行;同时学校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氛围,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五育并举,追求卓越,坚持党建引领五育并举,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改进工作方法,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4、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切实加强学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构建党建发展融合机制,做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研究、同考核,推进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同向发力、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打造组织自身建设强、群众工作强“双强"型党支部和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立干部轮岗交流机制,加快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

5、增强学生职业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职教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咨询活动,职教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摆在前面,认真落实好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扎实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坚守清正廉洁,形成党风正、校风清、教风优、学风好的校园生态。(牵头处室:党建办,配合处室:学生处、团委、思政处、教务处)

(二)完善优化学校办学体系和类型

1、高职专业学院和五年制高职教育。抓住全省首批高职专业学院契机,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发展规划主动对接,以两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划为基准,做好中药、中药制药、康复治疗技术学生培养规划,进一步完善我校高职专业学院和五年制高职教育。

2、三年制普通中专教育。继续强化具有本地特色的职业学校品牌。继续做好以护理、中药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打造优质普通中专教育,服务本地周边及长三角地区。

3、中高级工及以上技工教育。依托本地特色专业为中心,辐射相关专业发展形成中高级工以上的技工教育,打造本省一流的技工教育学校,服务企业一线,实现五育并举育人成效。(牵头处室:招就办,配合处室:教务处、教学部)

(三)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1、职普融通。职普融通旨在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类型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二者既各成体系又融合发展。打破学历衔接“天花板”,进一步明确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定位,从而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贯通和衔接,构建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畅通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渠道。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设计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贯通互认,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升学搭建桥梁。将劳模、工匠精神纳入普通教育不同阶段课程,每学期定期开展劳模工匠教育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建立技能开放日、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措施,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交流,让“学技能”成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加大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高技能领军人才等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以地方典型劳模工匠代表和优秀青年技能人才代表成长经历,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改变“学习成绩好的考大学,考不上大学才到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技能”的传统认识。

2、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赋能产业创新升级,提高区域内各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努力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产教有效融合,才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补齐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体制机制短板,从政策层面形成合力,为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紧盯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补齐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短板,深化以需求为牵引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政、行、企、校”各类资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师资、技术、设备等资源在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中的全面共享与互通互融,以共享、互赢的有效行动积聚融合实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各方积极参与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不竭动力。

3、科教融汇。职业教育身处生产第一线,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认识与发展站位,紧紧围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深入推动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的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应用,将科技创新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构建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推进数据驱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关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核心与技术前沿,聚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民生需求,聚焦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中的重大问题,紧跟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的对接,助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牵头处室:招就办,配合处室:培训处、实训中心)

(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完善专业标准体系。拓展专业建设,打造学校品牌特色。以课程改革、校企(医)合作、教科研为抓手,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层次,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完善专业标准体系。保持中药、护理专业的传统优势,拓展专业发展路径。及时跟踪安徽省医药卫生产业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规划,灵活调整和新增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到2026年,力争打造药学系、护理系和机电信息系。

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主动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专精特新”,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层次,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以中药专业群为主体,以护理、康复、旅游、烹饪等专业为侧翼,依托亳州药都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构建“中药+康养”专业群。

2、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微课等在线教学资源开发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使用。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共享共用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师信息化教育,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引领,对教师进行数字素养及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到2026年,主干专业课程均建有不少于5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建成包括网络课程、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金课音像等数字资源,实现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

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展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到2026年,开发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5本。坚持教科研和产学研两手抓,教科研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突出“教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以中医药技术研究为主,突出“产学研一体化”。到2026 年,争取每年有1-2项市级、1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总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位居省内同类学校前列。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加大岗位需求调研力度,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修订课程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联合行业、医疗机构、企业,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按照“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类型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评价、研训和管理等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开发优质医药卫生类、现代信息技术类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到2026年,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2项。

4、升学与技能大赛。积极推荐职普融通,打通中职各阶段学历提升道路,促进升学,到2026年升学率可达到95%以上。同时促进“岗课赛证”融通推进,推行技能大赛常态化机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改”,实现“赛课融通”,实现育训并举,德技并修,到2026年,争取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5项。

5、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中职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结合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人才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观、质量观。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同时促进其就业、创业;在评价标准上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职业教育中职生健康成长发展规律、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与企业、行业、专业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既要有学业标准,又要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建立一个被家长、企业、行业、社会各方认同的质量标准体系。 (牵头处室:教务处,配合处室:教研室、教学部、资助中心)

(五)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为引领,推动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自觉开展集中学习和经常性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和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2、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在职学历提升。优化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建立一支数量达标、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健全学校教师补充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同时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亳州市“2535名师工程”制定并落实职教领军人才、亳州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培养计划计划;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加快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工作,活跃学校学术氛围,推动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申报科研项目、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将《药都职教研究》打造成省内知名职教刊物。开辟高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兼职任教和优秀教师职称晋升绿色通道,规范校聘兼职教师行为。

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培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也愈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课程等现代教育手段学习全球最新、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案。学习完后,要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前提,但漫无目的的学习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因此,在学习的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三年,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开展实践教育,鼓励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活动,如校内研究、校外实习、社区服务等,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4、强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人之师表,社会之楷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进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教师无比关心,多次通过到学校视察、看望慰问、致祝贺信等方式,对全国教师表示亲切问候,就教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所以,学校将改革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激发教师创新性,促进产学研水平全面提升。(牵头处室:教研室,配合处室:思政处、工会、教学部)

(六)推进学校开放合作办学

1、融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1年12月8日,为进一步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缩小长三角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江苏、浙江的8个市(区)与安徽皖北8个市结对合作帮扶,其中上海市奉贤区结对帮扶安徽省亳州市。2023年,学校派2名中层干部赴奉贤区挂职锻炼,并将先进教学和管理理念带回亳州,拓宽办学思路。亳州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作为职业学校,在未来三年内,我们将加大现代中药、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等专业群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人类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被世界各国认同和推崇,为安徽在中医药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万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亳州市加大中药产业投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我校在其中可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牵头处室:办公室,配合处室:招就办)

(七)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为加强学校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领导,学校成立安徽中药科技学校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培训处,主要负责培训日常工作。制订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培训任务。为确保培训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学校制定了《安徽中药科技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培训任务。

三是因地制宜,优化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学校深入实地开展调研,根据地方企业需求,开展切实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的培训,深受企业员工好评。

四是严格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质量。为使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我们不断规范培训内容,统一使用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国家和省发行或修订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完成规定的培训课时。做好教学日志、学员考勤记录,每个培训班配备一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班级管理。不断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

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和就业帮扶工作台账。由就业办公室负责情况摸排和就业帮扶,督促落实联系沟通、政策宣讲、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服务工作,严格落实帮扶未就业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一对一帮扶。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组织党员干部、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

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及时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促进尽快就业创业,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

3、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首要战略、亳州市“六一战略”,依托名师工作坊、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专业群建设,在中药材种植及研发、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发力,促进建设安徽省中职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提升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效能。(牵头处室:培训处,配合处室:招就办)

(八)强化教育数字化支撑功能

1、智慧校园和新型教学空间打造。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创新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水平提升工程;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为实现各项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根据学校实际管理需求,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逐步打造物联网、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智慧校园。以满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对信息化的要求,有效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空间。

2、数字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运用。在数字化课堂创新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依托移动学习、虚拟实验室和远程教育三种方式创新教学方式。移动学习: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例如观看教学视频、参与在线讨论等。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的仿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和发展实验技能,同时减少实验设备对环境的影响。远程教育:数字化课堂还使得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远程视频教学等方式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3、数字化教学优质资源建设。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作为资源的支撑平台,利用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库模块为资源库管理平台,进行资源的管理,教师和学生可以登录和检索使用。依据课程体系制定资源建设的总体架构,体系组成上包括课程总览、理论课程、网络课程、课程设计、实验、实训、试题库、考证培训、软件资源、信息交流等模块资源。(牵头处室:技能处,配合处室:教务处、教学部)

(九)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根据学校建设现状及未来办学规模,在充分利用原有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突出办学特色、历史传承,加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专业特点,重视楼栋文化、道路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打造药用植物园、建安书社等特色品牌,建设集药香、墨香、书香于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力争三年内打造一个环境优美,育训结合,人景和谐的学校文化品牌。(牵头处室:中草药种植研究办公室,配合处室:总务处、技能处、档案室)

(十)平安文明校园建设

通过“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安全演练,规范学校安全管理,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安全防范机制,加强学校安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园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改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杜绝校园欺凌霸凌案(事)件,确保学校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伤害事故,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牵头处室:安保科,配合处室:学生处、教务处、团委)


 

第五章 保障措施


根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翁作用,切实把三年发展规划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营造进取、稳定、和谐的校园教育氛围。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侯广宇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年发展规划”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制订、论证、实施、评估等环节。

(一)构建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学校的规划任务,坚持“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完善”的原则,要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明确总目标、分目标及年度目标,实行分工负责制,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抓好落实。同时,建立专家督导、阶段反馈,定期汇报、检查和反思,确保“三年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实施基础能力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计划,实行年度工作目标常规管理和重点工作项目式管理,引导、促进和形成管理创新、教学创新、科研创新。

(二)构建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学校评价、专家评价、企(医)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模式,定期组织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质量检查与评估,加强过程监督、动态评估和全程控制。建立并健全校务公开,民主决策和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制订相应的年度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每学期、每学年检测实施情况,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