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气象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betway必威体育是什么 > 市气象局 >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2341600485895876B/202403-0000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公告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气象局2024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3-01 发布日期: 2024-03-01
索引号: 12341600485895876B/202403-0000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公告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气象局2024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3-01
发布日期: 2024-03-01
亳州市气象局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3-01 15:10 信息来源:亳州市气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第5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全市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气象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敢做善为,加快推进亳州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更加务实的举措确保《纲要》、“十四五”规划、局市合作协议年度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亳州实践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一)进一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纲要》落实取得新成效

一是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局部署,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五周年系列活动。召开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暨气象工作研讨会,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再出发。制定市局党组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年度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措施,清单化推动任务闭环落实。开展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

二是巩固提升《纲要》《规划》《协议》落实成效。全面推进“三联促三动”,优化气象发展环境和保障机制,扎实推动《纲要》《规划》《协议》等重点项目重点任务落实,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评估机制。持续开展“质量提升年”行动。完成气象高质量发展年度评估报告。全面推动“十四五”重点项目、国债项目实施,完成《任务清单》年度建设任务,高水平推进市县台站提升工程和涡阳X波段雷达建设等项目,提前谋划2025年建设任务,并争取纳入地方项目预算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等。

(二)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强化高水平安全气象保障

一是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深化预警业务改革任务,做好预警标准规范与地方预案制度、应用服务的衔接。提升预警发布及时性和预警服务满意度。持续深入实施短临、暴雨、强对流(大风)、高温等专项业务能力提升工作。强化预警平台支撑、效果检验评估,构建扁平高效的短临预警业务流程。积极探索雷达数据在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中的融合应用。

二是健全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递进式”气象服务导则,加强全链条业务管理,实现县级气象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全覆盖,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和规范气象预报预警与管控处置的有效衔接,推进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健全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持续深化“网格+气象”工作,提高叫应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开展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决策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建设。

三是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估业务。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分场景强化单灾种、多灾种、灾害链的风险预估算法研发及科学检验。面向农业、交通、能源等高敏感行业,开展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服务,加强各类产品在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指挥中的应用,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四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充分发挥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加强人影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安全监管体系。围绕亳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和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削峰作业。制定完善人影标准化作业、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强化作业流程规范,确保作业安全。

(三)以实施“气象+”赋能行动为抓手,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气象服务赋能乡村振兴。按照《亳州市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建设计划》要求,推动各县区按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观测站点建设。围绕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发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强化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和病虫害防治气象保障服务。升级智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持续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探索开展巨灾保险服务。进一步深化蒙城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并及时总结推广,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是提升“气象+”服务融合度。落实《亳州市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深化与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等部门合作,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探索开发城市管理、农业保险等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样板。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城市大脑”,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联合公安、交通部门继续推进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结合亳州机场建设,加强航空项目服务合作。

三是提升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与生态环境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合作机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融入亳州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积极争取亳州温室气体监测项目,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分析评估,深化太阳能、风能资源利用评估,为全市碳达峰试点和绿色发展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持续开展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支撑气候适应和韧性城市建设。

(四)持续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科技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面向需求的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机制,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奖惩制度,强化科研绩效考核,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继续深化市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优化组织管理方式,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积极参与省局创新发展专项、江淮气象联合基金等项目申报。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灾害天气、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等关键技术和智能算法研究。持续开展“守正创新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二是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省局重点人才计划,推动亳州气象人才发展规划落地实施,通过统筹科研项目专项培训等资源配置,抓好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基层优秀人才的培养。修订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突出重大业务工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夯实基层人才基础,制定实施基层高工培养计划。持续开展气象业务岗位练兵,进一步优化全市气象部门职业技能竞赛模式,选派骨干参加第十七届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持续加强市县人员交流轮岗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增强气象高质量发展人才后备力量。

(五)持续提高气象基础业务能力

一是提高精准气象预报水平。加强现有模式的系统性检验评估,深化多源观测资料同化应用,提升模式预报能力。应用人工智能方法研发模式预报订正释用技术。加强中小尺度、天气尺度、延伸期及季节预测等多源产品的深度应用。强化客观网格预报预测业务能力建设,加强0-60天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

二是加强精密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十四五”观测重点项目实施管理,推动落实亳州市“优化气象监测站网”年度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省级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程等项目建设任务,完成亳州垂直观测系统、涡阳X波段雷达建设等项目建设。推进GNSS/MET、北斗探空系统接收站、高标准农田自动站等设施建设,提升四要素行政村(社区)覆盖率。

三是提升卫星与雷达应用能力。持续完善卫星遥感业务,推进风云卫星产品在监测预警、专业服务领域的定量化应用。配合省局开展预报主导的雷达多模式观测、强对流等目标系统协同观测,深化面向预报服务需求的雷达算法和产品研究。

四是强化精密监测基础支撑。积极推进市级气象检定中心建设,做好气象设备计量检定和现场核查,持续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缩短观测装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结合重大天气过程复盘,开展极端天气观测仪器设备性能评估分析。

五是推进信息安全和新技术应用。加强终端管控等安全防护设备应用,强化信息网络资产管理,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加强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和已有模型应用,对标算法大赛,研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方法的精细化预报产品。

(六)全面提升气象科学管理水平,激发气象事业发展新动能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根据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工作部署,全面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观测业务改革和预报员队伍转型发展,探索观测预报服务平台底层互联。落地落实落细“放管服”改革各项举措,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气象产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推动气象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拓展专业服务新领域。

二是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开展《亳州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办法》实施宣传。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加强防雷与升放气球监管,推动“数字化监管”“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应用。积极推动《亳州市气象监测设施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立法调研,推进行业气象台站规划建设、资源共享等试点工作。积极推动气象标准化工作。

三是加强气象科学管理。加强气象培训管理,做好培训需求征集,分类建立培训资源库。试点打造市县气象融媒体宣传专班,加强重大天气“一过程一策”专家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持续完善科普模式,进一步深化“气象万千 科普同行”品牌效应。进一步深化财会监督,强化内控管理,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升基层财务综合管理水平。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管理,习惯过“紧日子”。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机要保密、后勤、学会、老干部和工青妇群团等工作。

(七)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党建质量。认真落实党组会“第一议题”制度,常态化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好、运用好“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加强调查研究。深化“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持续推动“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四强”党支部创建和“四好”优秀党员选树。把牢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强化媒体阵地管理,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二是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突出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专业素质好,敢于攻坚克难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制定干部培养计划,做好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建立清单化管理和跟踪式培养锻炼工作机制。充分用好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强化干部管理监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三是驰而不息正风肃纪。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纠治“四风”。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加大审计经济监督力度,持续强化纪检专责监督,不断完善财会监督机制,切实增强职能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好监督“组合拳”。大力提升执纪能力和水平,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精准有效做好警示教育。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