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4160073302996XP/202402-00095 | 组配分类 |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 |
发布机构 |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分类 | 民政、扶贫、救灾 / 公民 / 报告 |
有效性 | 有效 | 关键词 | 无 |
名称 | 关于2023年度亳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 文号 | 亳巩专组〔2024〕1号 |
生成日期 | 2024-01-29 | 发布日期 | 2024-02-07 |
2023年,亳州市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立足持续攻坚区定位,持续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首要任务意识,聚力“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细化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
一、工作开展与成效
(一)强化首要任务意识,高位推动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县区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乡镇、村具体抓落实的组织领导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市、县、乡、村、组联动、责任清晰、执行有力的责任体系。二是强化以上率下。认真落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季度调度,巩固脱贫成果专项小组经常调度的工作机制,持续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2023年,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专题调度会、深入镇村走访调研等,研究部署、调度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66次。三是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巩固成果专项小组加强协调督导,细化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建立了行业部门“月汇报,季调度”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到位。行业主管部门牢固树立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局意识、争先进位意识,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一把手”亲自部署,分管负责人和具办科室具体抓,落实行业政策、协同开展数据比对预警、加强业务指导和暗访调度,强化本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动态清零存在问题。四是持续加强联系帮扶。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帮扶,16名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联系帮扶16个乡镇,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坚持驻村帮扶、“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等帮扶责任不变,对全市300个驻村工作队、873名选派干部进行全覆盖不定期暗访调研,督促选派干部在村履职尽责;及时调整难以履责的帮扶联系人1516名,抽调专人对帮扶联系人联系帮扶情况进行电话抽查,持续压实包保责任。五是强化督导监管。坚持重心下沉、探头下移,围绕动态监测帮扶、政策落实、问题整改、衔接资金项目管理等重点环节,持续开展“四不两直”暗访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不定期开展“回头看”。市级开展各类暗访督导12次,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
(二)全面精准落实政策,推进帮扶措施全覆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保障措施相结合,持续增强脱贫群众获得感。一是全面落实“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市共资助困难学生20.6万人,发放资助资金2.4亿元。通过智慧资助管理平台线上比对与线下走访核查相结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春、秋季开学返校就读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无适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政策,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率100%,坚持医保待遇“应享尽享”,1—12月,全市重点人群政策范围内住院、普通门诊报销比例分别为80.96%、55.58%;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起付线以上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66.24%、77%,避免了因病致贫返贫。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支付后个人医疗费用仍然较大人群的监测预警,2023年,累计预警个人自付费用1万元以上参保群众6.55万人。扎实推进脱贫人口慢性病鉴定工作,全市共应发尽发慢性病证13.23万个;认真落实入户访视制度,共办理残疾证1.87万人,落实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1.2万人,发放资金1217.8万元;全面保障住房安全,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情况动态监测,及时组织安全鉴定,建立动态监测台账,确保应改尽改。完成1431户危房改造,超任务完成540户,完成率为160.6%,共拨付危房改造资金4069.2万元;全面巩固提升饮水安全成果,完工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工程146处,受益142.07万人,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监测机制,开展“电话铃声响 服务到现场”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供水问题396件。在今年召开的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巩固提升工作现场会上我市蒙城县作典型经验交流。二是落实落细产业帮扶政策。2023年,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4.55亿元,占比70.48%。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3.4万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自种自养,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园区32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1.97万户。全面摸排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新增贷款需求,做到“应贷尽贷”,新增发放小额信贷5.53亿元。通过推动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网上销售、结对帮扶等帮助脱贫村、脱贫户销售农产品,共开展产销对接活动591次、帮助销售农产品金额10584万元。三是创新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全市“免申即享”落实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跨省务工交通补贴6.8万人、2106.6万元;落实帮扶车间“双向补贴”政策,发放帮扶车间补贴22.69万元、个人补贴10.98万元;开展稳就业技能培训2700人,发放培训补贴313.7万元。四是兜底保障政策实现“应兜尽兜”。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721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938元/人/月。全市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3万人、特困人员2.6万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756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0.2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9万人、困难艾滋病群体1546人。
(四)坚持常态长效促提升,较真碰硬推进问题整改。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坚决扛稳整改政治责任,成立市、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整改工作专班,建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层层抓落实的整改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先后7次通过召开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项小组会议、问题整改专题调度会议等,部署推进整改工作。整改工作专班牵头建立部门联络员和会商制度,凝聚工作合力,推动整改落实。二是全面整改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推进工作、抓好落实、提升成效的重要途径。聚焦2022年度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问题整改“回头看”,举一反三、全面检视,深入查找重点环节、重点工作中的各类问题,认真剖析产生根源,逐项对标、逐条梳理,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措施、责任、时限“四项清单”,2022年度考核反馈问题市级认领3类11项19个具体问题,制定57条整改措施,明确市直12家责任单位;问题整改“回头看”市级认领4类12项19个具体问题,制定46条整改措施,明确市直11家责任单位。督促指导县区制定整改方案和四项清单,乡、村两级梳理排查具体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四项清单”,确保问题到户到人见事。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各类问题改到位。三是注重整改质效。市级成立4个督导组分包四个县区,组织开展暗访督导4次,指导县区开展镇村问题整改全覆盖督导核查,“举一反三”制定问题清单,确保认领问题到村到户到项目,措施具体明确,成效实实在在。结合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等重点工作,聚焦工作重点和短板弱项,组织开展“回头看”,逐条逐项过筛子,确保整改举措全部落实,认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坚决防止问题反弹。截至12月底,我市认领问题均已完成整改。
(五)聚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全市现有脱贫户169480户、402046人,监测对象15412户、38804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4084户、边缘易致贫户9470户、突发严重困难户1858户,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11280户、26979人。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4903元,较2022年增加2181元,同比增长17.1%,“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持续巩固提升,没有出现一例返贫致贫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提升,农民群众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认可度、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高。
二、典型做法
(一)大力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全力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要求,深入实施“六一战略”,聚焦“高质量”和“全产业链发展”两条主线,全力以赴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锚定发展方向。依托养殖传统、交通区位等比较优势,年产720万吨秸秆等资源优势和全省唯一国家级种公牛站种源优势,制定《亳州市“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实施“三七百”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30万头、2027年70万头、2030年100万头。二优化产业布局。四个县区分别围绕做大体量、做长链条、做强品种、做优品质错位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种植户+秸秆饲料企业”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养殖增收。全市肉牛规模养殖场276个、同比增长46.4%;肉牛饲养量18.3万头、同比增长45.5%。三是聚焦精深加工。培育安徽正益等牛肉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肉牛5.1万吨,年产值50亿元。“蒙城黄牛”被认定为地理标志商标和“皖美农品”区域公共品牌,“五洲”“正益”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国际博览会和安徽名牌产品称号。四是完善配套支持。市级设立专项基金10亿元、市财政列支5000万元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建立“企业+银行+保险”协同支农机制,将每头肉牛贷款标准由4000元提高至1.35万元,肉牛保险由4500元/头提高至1.5万元/头。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全市仓储冷链设施总容积达81万立方米。组建“一库(肉牛产业专家库)、一院(肉牛养殖“商学院”)、一平台(“徽牛云”数智平台)”,强化服务保障。五是坚持绿色循环。在养殖集中区域新建或扩建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大力发展有机肥企业,进一步促进种养平衡,全市已建成有机肥厂16家,年加工畜禽粪污50万吨,生产有机肥24万吨。
(二)多措并举强监管,全力推进选派干部履职尽责。坚持把抓实抓好选派干部管理作为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管理机制,持续推动选派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一是暗访全覆盖。市委常委会第21次会议对加强选派干部管理进行专门安排部署,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制定选派干部暗访调研工作方案,抽调8人分成2个暗访调研组,自7月中旬至12月底对全市300个驻村工作队、873名选派干部进行全覆盖不定期暗访调研。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对暗访报告作出批示,并要求将问题清单直送县(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对问题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持续推动选派干部在基层一线积极作为、奋勇争先。二是管理重日常。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乡村振兴局等选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每两个月暗访1次驻村帮扶工作,并要求县区每月暗访1次,建立“暗访、通报、约谈、回访”的清单制闭环管理机制,实行派出单位、选派干部和所在乡镇三方责任“捆绑”。2023年,印发选派工作有关提示4期。三是典型作示范。举办2022年度考核优秀的选派干部和乡镇挂职干部参加的示范培训班,对连续两个年度考核优秀的145名选派干部进行全市通报表扬,并向其中25名省直选派干部的派出单位寄送感谢信。
(三)推广麦椒套种新模式,实现粮经共进促增收。近年来,我市谯城区探索以“小麦+朝天椒”为主的“粮经套种”新模式,做优“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2022年、2023年朝天椒种植面积在全国县(区)种植面积排名第1位,每年带动一产增收30亿元。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将该模式作为农业主推技术之一在全省推介发布。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朝天椒与小麦、玉米、中药材等套种,实现亩均小麦基本不减产、辣椒多收几千元。在谯城21个乡镇全覆盖建设50亩以上的小麦套种朝天椒高标准示范片。建立2个新品种示范基地,示范新品种300余个。组织137名农技人员对育苗、移栽、管理等进行全程服务指导。二是精准联农带农。出台朝天椒规模种植奖补政策,对连片种植麦套朝天椒3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300元。2023年,全区从事麦椒套种的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500余家,麦椒套种连片种植30亩以上的超6万亩。实施农业保险“以奖代补”,为连片种植30亩以上的“麦椒”套种户减免保费。创新“村振兴公司+合作社+基地+订单+技术服务”模式,建设麦套朝天椒标准化种植基地668个,各村振兴公司通过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服务,年均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0多万元;为提供劳务服务的脱贫户,年人均增收10000元。三是延长产业链条。18个乡镇建设了小型朝天椒交易市场,从事朝天椒收购、销售的经纪人达到2000余人,从事朝天椒收购、销售的企业达30余家,年交易额达15亿元。投资4000余万元的皖北朝天椒特色农产品贸易中心建成投用,预计年交易额超10亿元。注册“红谯运”“亳辣多”“辣红谯”等区域公共品牌,“芦庙朝天椒”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推出鑫百味系列辣椒粉、辣椒酱、火锅底料等深加工产品20多个,年产值6亿元。
(四)推深做实光伏电站运维管理,充分挖掘“阳光”潜能。将光伏帮扶电站作为最优扶贫资产,通过向扎扎实实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确保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光伏帮扶电站的运行管理和收益分配,月发电分析直抄直报,县区委书记亲自调度,乡镇书记督促落实电站管护,村书记履行电站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县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乡村振兴部门专门设立光伏管理机构,乡镇、村均明确专人负责运维管护,配备电站看护员3385人,建立了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二是健全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运维管理,坚持“一月一分析”“一月一暗访”,每月将发电效能低于全市平均85%的电站列为重点整改对象,组织县区开展互查暗访,对发电情况、存在问题、症结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对问题电站进行通报,并督促县区立行立改。2023年,印发通报9期,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坚持典型示范,持续开展“星级光伏帮扶电站”评选活动,授牌“星级光伏帮扶电站”167座。三是规范收益分配。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奖励补助、实施小型公益事业等形式,帮助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增收,确保收益分配规范合理。全市1-12月份累计发电6.47亿度、等效利用小时数1280小时,开发公益性岗位46153个、发放工资2.03亿元,奖励补助困难群众49075户、1.27亿元,实施小型公益事业0.11亿元。
(五)“四机制”构建慢病管理新模式,持续增强医疗服务保障力。一是“4223”慢病鉴定机制。即4种“慢性病发现渠道”:个人线下线上申报、乡村医生随访发现、诊断信息筛查、慢性病用药筛查;2个“深入鉴定”:深入乡镇卫生院现场集中医学鉴定、深入行动不便群众家中鉴定;2个“零材料办理”:对医保报补系统中发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有明确诊断的实行“零材料”认定发证,对排查或筛查发现的疑似慢性病患者且无法提供门诊或住院病历的,现场组织医学检查鉴定,实行“零材料”申请;3个“及时落实待遇”:4—7天完成鉴定程序、符合条件的及时发证并在系统中标识并落实待遇、不符合条件及时告知。二是“免申即享”慢病认定机制。对器官移植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恶性肿瘤等9类慢特病病种实行“免申即享”。每月通过医保信息系统筛选参保患者诊疗信息,对符合条件仍未鉴定慢特病的,直接在医保系统中确认,办理成功后及时告知患者或其家人。1—12月,全市“免申即享”落实慢特病待遇1256人。三是“即申即享”慢病申报机制。针对重度特应性皮炎、青光眼、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长激素缺乏症4个病种,参保人员凭相关疾病诊断材料,主动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申报,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按程序为其办理相应病种门诊慢特病保障待遇,参保人员自申报之日起享受待遇。四是“跨省结算”慢病直报机制。打通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种门诊慢特病省外直接结算通道。2023年,累计结算2356人次,发生医疗费用187.43万元,医保报销147.06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安排
虽然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村组“双基”建设还有短板,农村人居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提升,保持脱贫人口稳定增收仍需持续发力,乡村治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保持定力耐力,突出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着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努力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一是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坚持工作力度不减弱、责任意识不淡化,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工作推进和调度督导,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
二是持续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推深做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消尽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聚焦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体系,持续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管好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大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持续深化“五大帮扶”,不断凝聚帮扶合力。加强衔接资金项目实施和监管,管好用好扶贫资产,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三是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坚持“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暗访调研,持之以恒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2024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