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41600485895876B/202103-00060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气象局(亳州市防雷减灾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公民 / 公告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亳州市气象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 文号
生成日期 2021-03-01 发布日期 2021-03-01

亳州市气象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坚强领导下,亳州市气象局始终坚持气象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市局党组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党组会、办公会、中心组学习会、市县视频会议等传达学习,组织市县全员参加网上专题培训班,以“年计划、月提示、季考核”的方式推进市县局一体推进、学习全覆盖。市局主要负责人做专题党课报告,党组成员赴联系县局开展宣讲解读、专题研讨,迅速在全市气象部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高潮。市局党组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与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目标,认真谋划气象事业发展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推动市政府出台《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的意见》,积极争取将相关项目纳入科技、生态、应急、农业等“十四五”专项规划。

二、奋力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做好“三大攻坚战”气象保障

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气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更新全市气象灾害预警责任人信息。联合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交通等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推进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对接,涡阳、谯城完成应急广播分控平台建设。完善与水利部门信息共享、水文雨情信息统一发布和中小河流域风险预警联合工作机制。联合召开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息发布协调会。年内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6次,累计响应25天。

为打赢污染防治三年攻坚战提供坚强气象保障。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常态化会商机制,与环保、PM2.5专家组会商1124次,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9期。依托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开展秸秆焚烧火点监测服务。推进市科技重大专项《亳州市重污染天气气象服务系统》研发。引进省气科所研究团队驻点分析亳州地区环境气象条件,邀请环科院、省气科所等专家研讨亳州大气污染防治。围绕改善空气质量、抗旱减灾需求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完成全市作业点安全等级评定和整改,改造发控装备安全锁定装置,升级作业实时指挥系统。市级人影装备弹药临时储备库投入使用,协调军分区落实火箭弹存储。年内安全作业95点次,发射火箭弹457枚。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干部包户“二十看二十问”活动,排查整改扶贫问题21条。开展单位包村“八看八问”走访326户,排查督促整改问题62条。为全市扶贫驻村干部800余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培训。排查维修处置全市贫困村触摸屏、大喇叭、室外电子显示屏等气象服务设备98套。年内投入资金5万元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开展消费扶贫6.4万元。市县局帮扶的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二)扎实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

政策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市委书记汪一光、市长杜延安分别带队调研气象局。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的实施意见》(亳政办〔2020〕11号),重点项目、重点任务纳入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的督办事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列入亳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清单。

智能观测业务稳步发展。持续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业务正式运行,完成亳州、蒙城国家备份自动站升级,加密新建高速公路气象站41套、国省道交通气象站15套,气象监测站网平均站间距达5.5公里,气象自动观测能力大幅提升,年内探测业务质量达考核指标。

预报预警业务质量稳中有升。强化强对流短临预报预警和短中期预报技术研究,完善延伸期强降水等重要过程预测业务,城镇天气预报时效从7天延长到10天,中期预报时效延伸至10-20天。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提供24小时逐1小时、72小时逐3小时滚动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

气象法治建设有序开展。推动市政府印发《亳州市防雷安全监管工作职责清单的通知》。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纳入县区政府安全考核内容。完成行政审批50件,开展执法检查16次,督促隐患整改56条,立案办结1起违法施放气球案件。全面推动开发区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印发《2020年研究型业务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全市气象部门创新团队,市局科研项目立项6个,完成验收3个,在研省级项目2个、市科技重大专项1个,交流或发表论文34篇。邀请省气科所三级研究员石春娥进行6个月的交流。印发《亳州市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2020—2023年)》。联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举办第二届亳州市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年内新增享受市政府津贴1人、高工1人、工程师1人。

(三)气象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加强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分析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为32038个党政领导、应急责任人等提供短信服务。市县全年制作决策气象服务材料676期,发布气象预警信号481期、服务短信3215条,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1912条,“96121”拨打101.9万次。每天两次为全市13.5万用户提供个性化手机短信服务,全市新浪微博获市政府政务微博考评第4名。

全力做好防汛救灾气象服务。市县联动,汛期6次暴雨过程全部启动3小时短临预报服务,首次开展涡河流域面雨量实况监测和预报服务。加强与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城市管理等部门合作,开展强降雨天气应对会商4次,4次启动暴雨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服务材料190期,发布服务短信1245条。

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气象服务。市县局制作精细化到乡镇的专题气象服务材料95期,与农业部门开展会商56次,联合开展田间调查10次,发布服务产品30期。每天为3616名农技、植保、种植大户提供精细化服务。车载移动气象站现场保障服务15次,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发布服务信息175条,组织信息员通过微信群、QQ群转发气象服务信息568条。

强化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市政府印发《全市高速全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和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优化完善实施方案》(亳政办秘〔2020〕25号)。将68471路视频接入服务平台,实现道路交通恶劣天气实景观测。联合市交警支队举办高速公路气象信息服务与预警平台应用培训会。制定《亳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服务业务实施细则》,加强大雾、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监测预警,年内共发布大雾预警177期。

(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科学管理

疫情防控科学高效。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干部职工出行、健康状况台账,加强办公场所的日常消杀,配备必要的防疫用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服务。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建立信息发布联动机制,市县制作气象专报380期,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疫情防控信息1869条。

气象科普宣传形式多样。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常态化开放,蒙城县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心建成开放。联合举办“2020年中学生气象知识竞赛和气象科技实践教案观摩交流活动”。全年组织现场宣传8次、科普讲座11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11次,市科普公园、涡阳县气象科普馆、涡阳县郭寨社区被认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安全生产和文明创建效果显著。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隐患台帐,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推进文明创建,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争创“亳州市无烟党政机关”,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和文体联欢活动,老干部工作扎实有效。市县局均被表彰为第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涡阳县局被表彰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三、提高政治站位,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一是抓党组班子。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和责任清单,组织开展党建专项督查和“两个责任”述职会。强化对市县工作统筹协调,党组专题研究14次,领导小组召开7次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二是抓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情系冷暖·服务发展”党建品牌创建,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市县局均获评“五星基层党组织”。三是抓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践”、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和廉政宣传月活动,提升党员政治素质和廉洁意识。四是抓巡察整改。市县局对照省局巡察反馈问题,印发整改方案,制定整改措施63条。市局召开巡察整改专题部署会约谈县局班子,对县局整改进行跟踪督导,确保反馈问题得到有效整改。

四、存在的问题

(一)预报预警准确率、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生态环境保障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静稳天气指标、空气扩散条件预报技术、重污染天气评估技术精细化水平不高。

(三)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高尖人才短缺,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五、2021年工作重点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全面工作,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文明创建和扶贫工作。

(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事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亳州市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完成亳州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持续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预报预警准确率,深入推进气象与环保、交通、农业、水利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四)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加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影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作用。